“奧運漢服”被否 首倡人怒發沖冠
蘇州復興私塾堂長、“百名學者倡議奧運漢服”事件的主要發起人傅奇先生得知“唐裝漢服被否定”消息后,致電本報,表示有話要說——漢服的討論缺乏一個最大的前提:不了解。前幾天,一知名作家在網上“討伐”漢服。今天,我又看到有服裝設計師說:不一定非要唐裝漢服。
我在這里談三個問題:服裝設計師不是漢服設計師,更不是文化大師。從把“唐裝”和漢服并列就知道他沒有理解漢服。真正的唐朝的服飾就是漢服。漢服非一朝一代之服,漢服的漢,是漢字漢語的漢,是漢文化漢文明的漢。漢服也是“和服”和“韓服”的母親。漢服是漢族的、中國的、東方的。
漢服身上的文化內涵和中國特色,我認為不需要設計。我們在倡議書中是建議把漢服作為禮服,眼下流行的“唐裝”是滿清服飾的改良,屬于時裝的范疇。如果我們要為奧運會選擇禮服,還有比漢服更合適的嗎?
說漢服最合適,是漢服具有5000年文明的滋養,有充分的美學依據。她端莊、華美、大氣,體現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的境界。漢服身上到處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
傳統不是靠設計出來的。設計出來的東西是代表設計師還是代表傳統?漢服是一個文化系統,品類繁多,要復雜有復雜,要簡單有簡單,古代的勞動強度不比現在輕,漢服能滿足各種場合,現在照樣能!
我們歷來以“華夏民族”自稱,也以“華夏”而自尊自信,那么,我們為什么叫做“華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如果不能展現我們的民族服飾之美,我們將愧對于“華”字;不能展現我們的民族禮儀,我們將愧對于“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