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用文化武裝品牌
近一時期,國內市場上不斷爆出一些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不合格的消息,讓一貫高看洋名牌一等的部分國內消費者驚愕之下不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一直迷戀并動輒花費成千上萬元購買的洋品牌并非個個來得那么名副其實。相較之下,以往并不太受重視的國產品牌反而在抽查中顯得可靠得多。這不禁引發了人們對國產服裝品牌的重新審視:為什么我們在質量、樣式上并不是差很多的服裝在國際市場上卻總是賣不出好價來?是什么阻礙了我們成為服裝大國之后卻并沒有成為服裝強國?
眾所周知,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都以貼牌加工為主,而貼牌加工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所獲得的利潤大約只占產品全部市場利潤的10%。于是這種低附加值、靠巨額數量而賺取的高速增長,便使中國服裝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和低價的代名詞。
雖然中國服裝業的制造水平躍居國際主流市場的首要位置,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服裝消費國和服裝出口國,但缺乏國際知名的自主品牌卻造成了中國服裝大而不強的事實。而這種事實又導致了外圍環境的惡劣:一方面,在設計、流行趨勢發布等服裝業最前沿,西方潮流占主導地位,中國服裝產業沒有話語權,意大利、法國、美國、德國等一些國際大牌憑借強大優勢牢牢占據了世界服裝高端市場,獲得高額附加值,有90%都歸渠道商和品牌所有者;另一方面,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以及中國業已形成的產業鏈優勢隨著越南、印度等一些國家制造業的崛起,加工領域的優勢也日漸受到威脅,再加上人民幣匯率提高等因素,可以說中國紡織行業的話語權正在逐步失去。可怕的是,這一嚴峻問題在國內市場也普遍存在。
事實上,對于目前的中國服裝產業整體而言,無論設計、人才還是品牌含金量都與國際知名品牌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設計為例,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中國服裝設計水準還遠較國際上落后,中國還沒有誕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眾多企業還是以抄襲仿版為主,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國際主流時裝周上也很少看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
此外,相對國際品牌,如果說中國服裝品牌前10年解決的是形似的問題,下一個10年則要解決神似的問題,這個神就是品牌文化。中國服裝下一個10年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大競爭力、尋求更大的話語權,就必須用文化武裝品牌,走重視設計、不斷提升附加值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