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國際品牌獨缺紡織服裝 原裝最搶眼
“我們正在向國家商務部提建議,下一屆在場地允許的情況下,讓國外的服裝企業也來廣交會。”昨天傍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就熱門話題廣交會“進口展”回答記者。這位會長顯然對國外紡織服裝這次未能進入廣交會感到遺憾。
“廣交會一年辦三屆”不大可能
事實上,進口商品首次亮相本屆廣交會,引發人們對進口商品的無限遐想。
進口商品進來對廣交會有什么影響?廣交會會不會一年辦三屆?記者昨天聯系專家獲悉,增加進口商品交易,可以促進國家進出口交易的平衡,給外國企業一個平臺,畢竟此前已經有國外企業抱怨沒有商品進口的有力平臺。而國家商務部副司長劉海泉則對“廣交會一年辦三屆”的說法表示不大可能。
廣交會更名意義重大。中山大學校長助理、嶺南學院副院長王珺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表明了我國從追求以出口為核心的貿易制度轉向了追求進出口均衡的貿易制度,這種轉變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而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此前亦在公開場合闡述了更名的目的。高虎城表示,把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是努力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精神。這也是希望能夠利用廣交會這一國際貿易平臺,為國外的優秀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的渠道。
希望下屆能引進國外紡織服裝
外國商品來了,“國字號”會不會受沖擊?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快言快語:“紡織服裝只有在競爭中才有發展,我們現在正在向商務部和有關單位提建議,希望下一屆廣交會能引進進口紡織服裝。”
特色土產:印度干花闖中國市場
由于首次設立進口展位,廣交會因此成為國外企業開拓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高層次平臺。本次參展的36個國家和地區的314家企業中還包括6個最不發達國家的7家企業,如馬里、尼泊爾、海地等國家的企業都帶來了自己國家的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品,如尼泊爾的銀器、服飾等。印度參展團此次帶來的是獨具特色的干花工藝品,印度企業共報關了14件、總貨值14000盧比的干花。據悉,近年來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干花等民族工藝品出口,他們也希望借助本次廣交會打開中國市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我國澳門的杏仁餅、來自馬來西亞的辣椒醬、來自法國的巧克力已經擺上展臺,不少參展商還準備了小份的試用裝供人品嘗。廣交會結束后,這些進口展品將如何處理呢?海關人士告訴記者,其中大部分貨物會運回各自國家。免稅的進口展品若在國內銷售,必須按手續繳稅。當然無商業價值的消耗品,比如贈送試吃的食品則不需要繳稅。
而廣東省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總經理施逸倫認為,近年來各行業的進口量其實在不斷增加,但進口上沒有像廣交會這樣強勢的平臺,加大進口力度有利于均衡進出口的位置,緩解國際社會的壓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左連村則認為,廣交會改名表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廣交會成立時,我國外匯緊缺,國家當時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創外匯,而且當時國家也沒有能力進口太多商品。
但如今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式已發生變化,國家外匯儲備充足,最有效利用外匯收入的辦法就是將它應用在商品進口上。通過廣交會的平臺,使進口商品的結構更優化。
中山大學校長助理王珺教授說,允許國外商家參展,為國內消費者與廠商提供了更多選擇。對消費者來說,大多數人出國購買商品還很不方便,價格、品種及適應性都不了解且費用高,而國外商家參展,必將帶來適應中國消費者需要的產品,這給消費者增加了可選擇的機會,受益的將是消費者。目前,國內人均GDP已達1800美元,國內市場購買力日益增強。這種條件下,穩健地放開國內消費市場順應了市場需求。同時,進口品增加也迫使國內廠商改進技術和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