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走出去”融入全球化經濟
前不久,福全鎮雄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巴拿馬成功注冊成立了新時代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我縣企業到境外設立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已達到143家。縣外貿局有關負責人說,“目前我縣‘走出去’的企業已突破143家,僅去年增加27家,其中九成為紡織企業,我縣紡織企業可謂是足跡遍布全球。”
“走出去”是紡織企業發展的戰略
當前,無論從開拓市場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經濟資源,爭取技術來源,還是突破貿易保護壁壘,“走出去”都是一種必然選擇。
“伊諾印染”是一家集紡織面料生產、銷售和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工貿型企業,面料產品在歐洲特別是在意大利相當暢銷,去年下半年成功地在越南設立了辦事處。“了解到我們出口歐洲市場的面料產品,輾轉數站最終是到服裝業強國越南,”,“伊諾印染”負責人秦良州說,“那我們何不直接進‘軍’越南,直接與生產商對話,增加企業利潤空間的同時,又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及第一時間捕捉需求信息。”短短數月的時間,“伊諾印染”越南辦事處已接下了好幾筆單子。
“走出去”戰略,伯樂集團是成功的典范。他們基于把更多產品會成為國際性商品,更多企業會到國外建立營銷網點的趨勢,先在中緬邊境享受境內關外政策的姐告建設伯樂商城,總規模20萬平方米,一期5萬平方米已經建成,這為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增加了一條新的通道。伯樂集團投資市場,無疑為更多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也是“走出去”經營形式上的新的探索。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也積極引導鼓勵企業“走出去”,我縣推出了對企業的境外分支機構實現銷售額達50萬美元的,給予2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走出去”途徑多,先貿易后投資是主流
從目前我縣企業的情況看,在境外設“窗口”,是實施“走出去”的主要做法。“先貿易后投資是企業‘走出去’發展的主流。”縣外經貿局有關專家說。
華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羽絨服面料,去年已經涉足生產羽絨服,并收購了“瑞雪”這老品牌,獲得了“國家免檢產品”稱號。華強紡織董事長徐杏木認為,“走出去”是企業拓展市場的途徑,但必須先在國外建立銷售機構,打開市場,然后才能考慮到銷售地或其他國家建立生產型企業。有的則借國外公司作“跳板”,樹立自己的品牌。從經銷面料到生產面料的三文服飾有限公司,在“走出去”中,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去年在美國注冊“三豐”公司后,聘請美國人為自己銷售面料,對產品市場的開拓很有幫助,而服裝生產則聘用韓國的專業人員,并計劃到朝鮮投資服裝加工企業,到時設計打樣在紹興,而生產加工在國外,能夠較好地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降低生產成本。
“走出去”尚不平穩,紡企還需做“功課”
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與文化、環境等不同的消費者進行溝通,“走出去”風險成本過高一直是企業的“心病”,即便是“走出去”了,一些企業還不是一帆風順。中國輕紡城鵬飛布業經營者早在2002年就在意大利成立了貿易有限公司,如今年銷售額已超4000萬美元。“在意大利從事貿易多年,的確有發展的意圖,但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始終未敢大跨步邁出。”鵬飛布業經營者葉劍飛感嘆說。“外面的路還是不平穩呀。”
去年年底,由中國紡織規劃研究會組織召開“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政策執行情況座談會”上,各專家認為企業在“走出去”前,必須做好多方面的“功課”。作為紡織出口大縣,我縣的紡織企業也值得借鑒,好好補上這一“課”。一是認清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后,確立“走出去”發展是長期戰略的觀點,堅定信心和責任心是在境外辦廠成功的必要條件。二是在向境外辦廠所在國調研時,首先要選擇政治上與我國友好的國家,政局穩定、法規法律健全、國際貿易信譽好,了解其對外企的優惠政策及市場、勞動力成本、能源、資源、公共設施、工業基礎、風土人情等情況。三是在國內的企業需要把境外辦廠當作頭等大事對待,要全力以赴作為境外辦廠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