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俄羅斯“禁售令”
4月1日,俄羅斯不許任何外國人在市場從事零售經營的法律開始生效,在俄經商的數萬華人受到很大的影響,各大市場都在上演華商甩賣的景象,俄羅斯市場如何才能保住?
2006年,俄羅斯迎來了少有的暖冬,但近萬華商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2007年4月1日,俄羅斯不允許任何外國人在其市場從事零售經營的法律開始正式生效。這意味著數以萬計的外國零售商全得撤離莫斯科。
自從去年12月俄羅斯聯邦政府令頒布以來,每到周末,各大市場就會上演華商甩賣貨物的景象。顧客更多地來自周邊城市,他們聞訊趕來購買低價甩賣的中國貨,而一些俄羅斯商人則大批收購囤積,希望等中國人走后賣個好價錢。
“禁售令”源于“灰色清關”
上世紀90年代初,俄國內經濟蕭條,日用品嚴重匱乏,而中國的輕工產品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大批中國貨開始進入俄市場。
再后來,一些俄航空貨運公司就做起了“包機包稅”生意,即發貨人在我國內發貨、交錢,收貨人在俄收貨,其間的運輸、通關、商檢等環節統統由貨運公司解決。
當年,俄海關委員會默許了這種做法,并從俄羅斯人辦的清關公司那里收取報關費。
這就是最初的“灰色清關”。
在之后的將近20年里,這樣的清關方式由于相比正規清關費用更低,效率更高而廣受青睞。但與此同時,這種非法的清關方式又成了埋藏在旅俄華商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
2004年2月10日至12日,俄羅斯內務部下屬的偵查委員會派出30多名警察突然闖入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場,以華商貨物“沒有出關單和報關單”,“貨物的來路不明”,屬“走私品”為由,查封沒收華商貨物。
“其中損失最大的是溫州商人,被拉走的270個集裝箱占全部被扣貨物的85%,價值近2億。”在“艾米拉事件”中損失嚴重的溫州商人黃河介紹。
像這樣因為灰色清關問題遭遇“不測”的事情,在俄時有發生。
據俄官方資料,非法外國務工者漏稅給俄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80億美元。有專家認為,這正是俄不惜冒著物價飛漲也要發“禁售令”的原因。
尋求規避“禁售令”之法
但,并非所有在俄羅斯的華商都在拋售商品撤離俄羅斯。
2006年11月,在俄羅斯“禁售令”發布之前,溫州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等人,悄悄加快了進入俄羅斯的另一種途徑。
鄭秀康在做的,就是在俄羅斯建經濟合作區。把原來出口到俄羅斯的成品,以半成品運來,在當地加工,搖身一變,把“中國制造”變成“俄羅斯制造”。
這樣,禁售令對他的產品就失效了。
2006年4月,溫州當地幾家實力雄厚的公司董事長接到原溫州市計經委主任鐘普明的電話,邀請他們參加一個由康奈集團主持的投資會議。
在這個會議上,這些董事長們第一次聽說了有關烏蘇里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事。
在得到幾家企業的合作意向后,由康奈牽頭的康奈集團境外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之后又和黑龍江東寧吉信工貿集團合作,組建康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鄭秀康任董事長。
2006年9月19日,在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經濟貿易合作分會上,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宣布,溫州康奈集團持有65%股份的康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中標,拿下了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建設經濟貿易合作區的項目。
烏蘇里斯克,距我國東寧口岸僅53公里,距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海參崴100公里,交通便利,火車直達我國綏芬河市。
但,鄭秀康不是第一個看到機遇的溫州人。
2005年11月3日,溫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局、溫州市財政局以及鹿城區鞋業協會組團前往俄羅斯考察,尋找破解“灰色清關”的有效途徑。
在烏蘇里斯克,溫州另一家鞋企讓考察團眼前一亮。
瑞安鑫爾泰鞋業1998年就開始對俄貿易,2001年董事長蔡建林就不動聲色地在烏蘇里斯克成立了新公司,租了廠房生產。他們從溫州發送半成品,在俄加工的方式生產皮鞋、旅游鞋和拖鞋等產品。
蔡建林強調,“在烏蘇里斯克投產,把‘Made in China’變成‘Made in Russia’,產品進入俄羅斯不需要再通過海關,這樣就完全沒有清關的陰影。”
蔡建林的例子給了后來擔任溫州鞋革協會理事長鄭秀康很大的觸動。
鄭秀康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事實上他做成了比在當地建廠更劃算的貿易合作區。
而且在中國首批境外8個經濟合作區中,烏蘇里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也是唯一一個完全由私營企業投資的經濟貿易合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