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會延伸的經濟問題
- 經過海博會一屆一屆的順利舉行,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從小到大,已成為全市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也成為省內、國內重要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目前,我市紡織服裝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上海、杭州、寧波、廣州等國內紡織服裝強市的激烈競爭,特別在產業發展環境、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和產品質量、檔次上都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也面臨著WTO過渡期結束后紡織品服裝出口配額限制即將取消的發展機遇。應該看到,出口配額的取消將有利于我市紡織品服裝出口和歐美國際市場拓展,外資的進入也可更有效地推動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優化升級,但配額取消后國外同行進入中國擠占市場的機會也明顯增多,且受有關特殊貿易保護措施、綠色貿易技術壁壘和反傾銷政策的限制以及歐盟東擴的影響,未來的產業發展仍將任重而道遠。
基于此,我們訪問了海博會的有關領導和企業商對海博會的舉行對我市的經濟的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陳會長在深入調研、考察借鑒的基礎上,客觀分析了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與劣勢,更好的利用海博會這個平臺和全國各個地區的紡織行業及國外的經貿團的交流。海博會可以推動政府科學制定積極推動全市紡織服裝業發展策略。從做大做強適合現代城市發展的就業型、環保型、文化時尚型服飾產業經濟出發,從而推動全市紡織服裝業發展的重點確定為提高成衣設計生產水平和提高中高檔、新型面料的生產研發與后期整理水平。從我市休閑服裝產量大、基礎好、知名品牌集中的實際出發,把推動全市紡織服裝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確定為打造“泉州-中國休閑服裝品牌之都”區域整體品牌,籍此在群雄逐鹿的全國紡織服裝業區域發展競爭格局中提升泉州服裝定位的識別度、美譽度,進而形成泉州休閑裝與杭州女裝、寧波男裝三足鼎立的服裝業發展格局。這樣石獅也能站住以“閩派服裝”的休閑系列的龍頭地位。
還有是我們必須從海博會的展開看到我市服裝發展的劣勢,我們的服裝專業人才極其缺乏,我們必須在海博會期間充分利用市內外現有高等教育資源培養一支紡織服裝系列化、專業化人才隊伍。一是借助國內知名高校資源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由市打造中國休閑服裝品牌之都領導小組和市紡織服裝商會牽頭,探索創新合作、協作機制,大力推動泉州市內高校、企業與東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協作,而且要推動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黎明職業大學等在泉高校普遍開設紡織服裝類專業,并在條件具備后申辦紡織學院、服裝學院。把我們現有的硬件設施—亞洲最大的服裝城和軟件設施服裝專業人才巧妙的結合,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在精心組織打造“石獅—中國休閑服裝品牌之都”系列活動。可以借鑒杭州的成功經驗,由市打造中國休閑服裝品牌之都領導小組牽頭,由市紡織服裝商會組織,整合全市力量,積極籌辦“中國休閑服裝名牌萬里行”活動,通過“政府牽頭,企業參與”的有效形式,盡快樹立全國休閑服裝名城、品牌之都的良好形象,進而形成與“中國女裝看杭州”、“中國男裝看寧波”遙相呼應的“中國休閑裝看泉州”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