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出口退稅率是否調整看市場情況而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發布的《服裝行業發展趨勢》認為,中國服裝企業走出去戰略應該分層次實施,其中采購走出去將是中國服裝產業的新成長點。
所謂采購走出去,是指以跨國采購集團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國際市場訂單;一只手控制訂單流向和產品出口,成為國際流通環節中的一環。發改委的分析認為,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控制國際市場產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裝企業在國際貿易價值鏈上占據的層次,改善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利潤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權,轉變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
據介紹,紡織服裝是我國很大的出口產品門類,中國是全球紡織品生產、消費、出口大國,產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2006年我國紡織品出口達到1440億美元,增長25.2%;進口181億美元,增長5.6%。2005年中美、中歐貿易摩擦頻發使得業界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經過近兩年對走出去戰略的探究摸索,不同的企業已經開始制定包括生產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和采購走出去等不同模式的戰術部署。
“生產走出去”主要是以規避貿易摩擦、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主要目標國是東亞、東南亞國家,也有一些企業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應的歐美訂單在歐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區設廠。實際上,由于世界各服裝出口競爭國的外貿加工價格都已經相當透明,加上我國服裝生產受到人力、土地、能源等因素影響,加工成本一再升高,繼續走單純OEM路線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如今,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加入到ODM隊伍中來。2006年CHIC展中ODM參展商明顯增多就是一個明顯例證。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是ODM加入了“自主研發”過程的產品加工,這一關鍵環節中,科技創新不僅僅創造了利潤,還牢牢掌握住資源,為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核心技術和超值服務,有效避免了客戶流失。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熱點,企業明顯在加強海外市場拓展攻勢。近幾年,我國已經有一批企業實現在東亞、東南亞地區、中東地區國家、澳、新、俄等國的品牌專賣銷售。2006年10月,中國服裝協會帶領設計師謝鋒和其品牌“吉芬”走上了國際頂尖設計舞臺———巴黎時裝周進行品牌發布,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走向國際的服裝設計師品牌。2007年1月,商務休閑男裝品牌“利郎”在米蘭時裝周發布新品。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在預測中還認為,盡管上一輪的出口退稅下調未涉及服裝產品,但仍存在下調的可能。經測算,通常服裝類產品出口退稅降低2個百分點,企業利潤降低15個百分點以上。一旦出口退稅調整勢必造成一定的動蕩,特別是以生產大路貨為主、議價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危機。出口退稅下調,從長期來看,能夠優化產業的企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短期內,企業和行業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不過,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在9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是否會調整出口退稅率將根據市場情況變化而定。他認為,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速正常,在國際經貿大背景下,將繼續保持每年20%至30%的增速。
發改委在預測中還強調,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快速增長潛伏危機。據了解,歐盟業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國2007年設限期滿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國也在緊密觀察中歐動向。2006年,歐美乃至印度、秘魯、南非、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相繼對我國紡織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反吸收調查。盡管如此,2006年,我國服裝出口金額增幅依然超過了2003年,創造了歷史新高。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紡織品行業人均勞動生產率同比增長17.5%,產品出口單價同比增長10.14%。陳樹津同時指出,科技投入少、自主創新差、缺少民族品牌、企業社會責任有待提高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