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報告:2006年紡織服裝貿易發展情況
在紡織服裝協議退出歷史舞臺的第二年,世界紡織服裝貿易結構調整依然在進行中。發達出口國家和東亞先進發展中經濟體出口國家的市場份額正在減少。同時,中美洲地區的主要發展中出口國家、地中海地區的主要發展中出口國家的市場份額也在減少。
雖然2005年對中國出口實施了數量限制,但中國對所有主要進口市場依然擴大了份額。2006年,中國對加拿大、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市場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年增長幅度為15%。比2005年增幅41%猛降一半,但依然是所有供貨國家增長幅度的大約兩倍(不包括歐盟內部交易)。這些進口發展情況預示,美國和歐盟在2005年重新啟用配額,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進口起到限制作用。新的數量限制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向全球出口的總體規模沒有明顯影響,2006年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對全球出口增長四分之一,高于2005年(21%)。
2006年,四個主要發達市場(包括日本)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大約提高5.5%,至約3500億美元。這一增長略高于上個年度,但美國進口增速減慢,不到4%。與總體進口溫和增長相反,2006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成員內部紡織品和服裝貿易下降,歐盟(25)成員國內部貿易沒有增長。
美國從《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成員國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南-撒哈拉非洲的進口分別減少7%和10%。美國進口減少幅度最大(-14%)的地區和國家是亞洲的較發達經濟國家和地區(例如中國香港、中國臺北和韓國)。來自這些出口國家的進口減少,但來自六個亞洲國家的進口以兩位數字增長,填平了進口跌幅。來自中國的進口增長15%,占所有美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的近30%,來自印尼、越南、孟加拉和柬埔寨的進口增長幅度超過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幅。印度是美國的一個主要供貨國家。2006年來自印度的進口增長12%,低于中國的進口增幅。
歐盟進口比例的重新洗牌與美國市場相似。一些主要傳統供應國家(例如土耳其、羅馬尼亞、摩洛哥、突尼斯)減少了市場份額,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提高了他們的市場份額。例如在美國市場,中國作為主要供應國家所發揮的作用繼續擴大,但較小亞洲供貨國家的進口增長幅度超過中國。
在發達市場中,日本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更加集中在中國,原因是兩國地理相鄰,日本市場沒有進口額度限制。2006年,在日本市場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中,超過四分之三的產品來自中國。占服裝進口的80%強。
2006年,加拿大在四個主要發達市場中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增幅最大,接近9%。來自中國的進口增長大于20%。2006年出口國家之間出現的結構調整與美國市場上見到變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