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型企業 縫企的下一個目標
富而有仁 肩負社會責任
一個優秀的企業不能因眼前利益而一葉障目,甘心為眼前的利益奔忙。放眼當今世界,歐美等國都在倡導建立責任型企業,企業積極加強社會責任建設,雖然目前國內縫機企業與之相比還有所欠缺,但越來越多的縫機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紛紛把積極倡導、建設責任型企業列為了工作重點。
2007年3月初,飛躍集團向臺州市婦聯捐贈300萬元,用以設立臺州市“春蕾計劃”飛躍助學基金;2002年,中捷公司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款200萬元,設立“希望工程中捷基金”,并于今年4月再次為希望工程捐款100萬元,用于建設第六座“中捷希望小學”;近年來,杰克集團相繼在四川、貴州、江西、西藏等地,特別是在革命老區開展敬老愛幼、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活動,累計捐助資金達一千多萬元;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在2004年成立了“海菱幫困基金”,每年為幫困對象社區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另外還開展一系列有利于建立和諧企業的固定聯誼;德鷹公司主動與當地經濟較薄弱的東升村進行結對,簽訂村企共建項目協議,開展了如辦圖書室、建籃球場、志愿者服務等一系列的活動,為當地農村基礎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社會的重要“細胞”,企業必然要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而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在得到良性發展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廠長王瑞福表示:“責任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不可能有良好的發展。”在通過慈善公益行動幫助落后地區發展時,企業既為當地政府解決了相關的問題,幫助落后地區逐步發展,又通過公益事業活動進行了品牌形象宣傳,提升企業的形象和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提高了市場占有率,達到了積極的雙贏效應。
節能環保 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曾強調:“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代已經過去,利潤從目的轉化為手段,今天的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發展。”目前,國際能源危機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直接造成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同時,隨著歐盟《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的正式實施,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面臨著一道道“綠色壁壘”,提升產品的節能性、環保性已經成為了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必須面對的問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應該考慮到發展要限制什么的問題,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的發展都應該予以限制,這是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
建設節能型社會,已不是一句口號。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把節能作為了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之一,而“發展節能型縫制機械”也被列為行業“十一五”規劃的重要項目,同時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落實到實處。
寶石集團認為開發節能產品固然很重要,但要從根本上做到節能則應該從企業員工的意識上抓起。近年來,寶石積極舉辦勞動競賽活動,讓員工培養起了以節能創高效的意識,為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例如:裝配線開展以“促進員工掌握全面技能、提高產品質量”為目標的“崗位全能比武”,生產車間開展比精度、比速度的技能比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