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園欲打造中國服裝業航母
北京大紅門服裝商業核心區(CBC)位于北京南中軸路上,北起南三環木樨園,南至涼水河北岸。經過多年的市場建設,形成了以批發流通為主,帶動產銷的商品流通市場體系,構成了較大規模的大紅門服裝商業圈,整個商業區域內共有服飾、紡織品、鞋帽等綜合市場24家,各類商戶7000多個,從業人員4萬人,總營業面積24萬平方米,累計投資5.1億元人民幣,年總交易額300億元人民幣。成為人們公認的我國北方最大、實力最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之一,同時也是服裝批發商業業態向規范化經濟發展的典型楷模。
大紅門服裝商業的歷史由來已久,隨著市場的優勝劣汰、消費潛力的不斷提升、政府部門的建設支持和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讓如今作為服裝商業核心區(CBC)的木樨園放開腳步前進,施展拳腳拼搏,帶領行業共同進步。
在木樨園,這里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期待。在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有多少在這里苦苦追求的尋夢人開始了一天的勤勞耕耘,為了企業的生存、為了品牌的成長、為了這個商圈的壯大、為了產業的發展,更為了中國服裝業的未來。
服裝品牌的“溫室大棚”
說到北京的南城,這個一直在奮起前行的老城區,自古就成了小商品生意的生存根基。很早以前,這里已經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旺盛的人氣從未間斷。在大紅門的市場中,中高檔的家紡品牌幾乎都選擇商場加專賣的銷售模式。一些布藝大廈雖然有門檻高、費用高、面積有限等問題,但其傳統的優勢、良好的商譽、穩定的客流,吸引著各品牌爭相進駐。尤其是剛剛進入北京市場的外地品牌,都會試探性地在市場設專柜,以快速擴大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在面積較大的福成布藝大廈,“資深”名牌“夢潔”、“佳麗斯”、“安睡寶”、“多喜愛”、“黛安妮”等就已占據了半壁江山,而英國的DORMA(多瑪)、DUNLOP-ILLO(鄧祿普)等國外品牌也顯示了其吸引力,攤位前贏得不少消費者駐足觀看。
產品需要市場、品牌需要價值、名譽需要提升、企業需要壯大、產業需要規模。初來乍到的中小廠商猶如掩埋在土壤里的種子,選擇了一片肥厚的沃土,發芽、破土、成長、成熟,最后收獲,期間需要多少努力耕耘和執著關愛。大紅門是這片孕育品牌成長的豐厚肥沃的黑土地,眾多商家充滿信心的根植在這片土地,期待著開花結果。這期間,企業、市場、政府、群眾、媒體等多方面參與其中,為品牌、為木樨園發展貢獻力量。
作為品牌的“溫室大棚”,木樨園深知只有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市場影響力和不斷開發潛力,才能更好地為品牌服務。反之,如果沒有各個企業和品牌在這個市場繼續成長,共同努力將這里的產業規模做大做強,木樨園或許已不復存在或者不會成就更大輝煌。由此看來,雙方是互利互惠、攜手發展的,市場與商戶共同奮斗,腳踏實地,進取拼搏,正在一起打造嶄新的未來。
在發展中求升級
商業需要發展,而發展壯大是橫向發展的結果,升級則需要縱向發展。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北京的眾多服裝批發市場第一次從狹小的市場資源中,擠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雅寶路、秀水街、三里屯形成了以外貿銷售為基準的無形聯盟;大紅門形成了依靠本土“作戰”的對內攻略,搶占周邊地區的中層以下的市場空間。這些策略上的轉變,證明了市場具備了初級的管理模式與經營理念。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中國越來越多的大小服裝品牌,尋求一個與之匹配的平臺是重要的一步。而為能在以后迅速的發展中方便快捷地實現平臺間的交換,更是品牌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木樨園為品牌做得周到,盡其能力發揮著作用。多少年來木樨園的發展從原始積累再到如今注重品牌提升,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常年品牌展示、市場持續開發、良好經營運作的平臺,創造了適應的環境,制造了濃重的商業氛圍。正是這種良性循環,使企業、市場雙豐收,繼而造福消費者,最終為我國服裝產業創造價值,為首都經濟的繁榮做出貢獻。
千家萬鋪同唱商業大戲
木樨園經歷數載,如今成長為龐大的產業群,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場面。商圈匯集了服裝服飾、紡織品、鞋帽等多方面的批發零售綜合市場24家,各類商戶7000多個,從業人員4萬人,總營業面積24萬平方米,如此之大的商業手筆,可謂“千家萬鋪同唱一臺戲”,而木樨園這臺服裝行業大戲要唱亮、唱響、唱紅,還要靠眾多企業商家的一致努力唱出木樨園未來的宏偉藍圖。
由北至南,走過前門大柵欄,整改建設規劃使這里商業氣氛略顯冷清。再往南走,穿過天壇和安定門的城樓,寬敞大道延伸的兩旁商業味道漸濃,沿街拉貨的商人和大批的消費者形成龐大的人流涌向木樨園地帶。平視過去,前方一望無際的大道兩旁高樓迭起,巨型海報遍布各處。大大小小的品牌在這里展示著自己的魅力,無不在告知人們,今天的木樨園是何等繁華的琳瑯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