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的核心價值和品牌意識
每一個真正具備影響力的紡織之都,必定擁有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作為其有力的依托。尤其在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中,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當一個紡織之都凝聚了相關產業集群的核心價值之后,其影響力的圍度更是體現在產業集群的優質發展。
每一個真正具備影響力的紡織之都,必定擁有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作為其有力的依托。尤其在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中,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當一個紡織之都凝聚了相關產業集群的核心價值之后,其影響力的圍度更是體現在產業集群的優質發展。
“上位”呼聲漸強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環境與資源兩大因素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亟須考慮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經濟學家王洛林的擔憂,也正是中國紡織服裝業內人士時常提醒自己的課題。
他說,各地在打造集群品牌的過程中,一定要以中長期的眼光來制定發展規劃,促進集群品牌的提升。同時,還應兼顧經濟全球化對產業集群帶來的影響。現在國際經濟界與企業界對世界經濟走勢的看法是樂觀與危機并存,這就需要國內集群產業的發展要樹立危機意識。
另一位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也認為,集群品牌的管理者,如政府、協會或者龍頭企業要對市場進行細化研究,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策略,提高市場開拓、品牌推廣的成功率。 。
還有一些聲音認為:一個服裝產業集群應該共同擁有的是商標,這樣才有利于企業緊密結合成共同體,為共同行為打好基礎。在提升集群品牌的過程中,企業更要尊重品牌、保護知識產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有了這個氛圍,才能進一步促進企業從模仿生產向自主設計轉變。
龍頭企業在哪里?
產業集群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它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關聯的公司、專業供應商、服務供應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地理集聚體。
通俗地講,大量的中小企業或小生產者“物以類聚”,內部實行市場化、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從而形成產業聚積效應。
然而,正是由于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主,導致了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國內很多地區集群品牌日漸豐滿的同時,卻因為缺少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龍頭企業而顯得不上檔次。
“當我們的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全球市場時,我們卻離全球市場越來越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處處長顧強如此評論這種狀況。
對于產業集群聲音不強的狀況,業內專家認為這與集群內企業過多進行委托加工服務以及集群整體意識的淡薄有很大關系。過多進行委托加工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利潤被品牌占有者和渠道商所占有,而且還使產品聲譽發生轉移,造成有品無牌的后果。
有媒體評述,東莞一家鞋廠為耐克進行委托加工服務,結果到現在人們也只知耐克不知這家鞋廠,更不知道鞋廠所處的東莞地區。而集群整體意識的淡薄,在最近“鹽步”和“西樵”被搶注后。才重新被人們關注起來。沒有將產業集群看作類似企一樣的宣傳實體,產業集群的品牌化發展在中國幾乎聞所未聞。
創新的現實版本
按照有關經濟學家的解釋,當一個企業或國家特定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世界市場的10%以上時,這個企業(國家)就擁有了在這個產品上的話語權。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產業集群地的服裝生盧都已形成規模,但是人們卻依然對這個集群地一無所知。
要改變這一現狀,進行組織與制度創新是明智的選擇。
“要想通過產業集群實現進一步提升區域品牌的發展目標,首先要建設兩個體系,即區域創新體系和區域多層次融資體系:”
顧強表示,這兩大體系的建設,將為一個地區或者一個集群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品牌凸顯準備條件:
其次是要營造三個氛圍,即區域文化氛圍、產業文化氛圍和商業文化氛圍。
他認為,只有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以產品、服務為載體,以區域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提高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和創建國際品牌為目標,集群品牌的建設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