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重劃縫制版圖
隨著老牌國有縫紉機企業如天津天工縫紉機公司等改制重組的深入和完成,以及高科技企業的崛起,作為我國縫制設備六大產區之一,近來不斷調整的京津地區期望甩掉過去一段時期里被動、重要性下降的外部印象,力圖在我國縫制設備市場“重劃版圖”。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不久前發布的2006年我國縫制設備各大產區的運行數據顯示,2006年京津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為25.5億元,比上年增長7.8%,占全國總產值的8%,產值及所占比重較往年都有所上升。盡管增幅相對有限,與計劃經濟時期的“輝煌”相比,京津地區縫制設備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然而,有跡象表明,隨著產區內的一系列調整及各個經營實體專業化定位、操作的有效進行,京津地區將有可能在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再掀熱潮,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及企業向高科技產品類型的轉移,京津地區有望恢復往日的“輝煌”。
發展軌跡
作為我國縫制設備行業最具聲望的老產區之一,京津地區的縫制機械工業基礎雄厚。在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計劃經濟時代,該地區就是我國縫制設備的主要產區,也是實力最強的產區之一。它有聞名全國的明星企業,也有國內許多地區所不具備的產業配套能力。當時,天津天工縫紉機公司與上海工業縫紉機公司、廣東華南公司、陜西縫紉機公司并稱為國內縫紉機制造領域的四大名牌。由天工公司生產的牡丹牌家用縫紉機也是那時國內最著名的品牌之一,更令人稱道的是,天工公司的家用縫紉機生產規模達到了年產量100萬臺。
當國內縫制設備行業開始邁進以工業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發展階段,以及全球縫制設備產業出現大范圍調整、轉移時,京津地區依然扮演重要角色。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京津地區受到了民營企業的沖擊,整體競爭力有所下降,如在國內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縫紉機類型——平縫機領域里,京津地區目前已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無論是大批量產品的配套能力,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京津地區都無法與南方沿海的民營企業及部分國有企業競爭。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該地區企業所積累的深厚的技術功底和人才實力等方面依然是其他地區的企業所不敢忽視的。
另外,在個別領域中,如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京津地區卻仍處于行業的前列。由于該地區成功“引進”全球知名縫制品牌日本飛馬,通過消化吸收飛馬公司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的先進技術、工藝及成熟運營經驗,京津地區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的發展極為迅速,并形成了一個頗具競爭力的配套圈。眼下,在包縫機、繃縫機領域,該地區已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產區之一。
困擾因素
公平地說,在我國縫制設備產業由家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向工業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轉型過程中,京津產區的發展速度是較低于以輕工業為主的某些南方沿海省份的,除了個別領域的成功外,京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整體競爭力處于相對減弱的過程中。
對此,京津產區具有標志意義的縫紉機生產企業——天工縫紉機公司總經理陳東川表示,天津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的優勢,這主要得益于產區的工業基礎以及較長的發展歷史,然而,若論產區發展前景及發展速度,困擾整個京津地區發展的問題還是有很多。
“我個人覺得,天津地區的縫制設備產業現階段的發展潛力并不是很大,不會出現大紅大紫的狀況,當然,也不會很容易就衰落。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工業基礎,但有規模、經營良好的企業太少。”陳東川表示,“這樣的局面導致我們無法形成合力來拉動整個產區的發展,沒有企業出來牽頭,整個地區縫制設備產業的發展不平衡,不像南方共同發展,能帶動產區發展,并帶動整機、零件企業發展。由于北方企業習慣單打獨斗,因此形成不了合力。”
目前,在京津地區,能橫向交流、合作的企業太少。在天津,除了天工縫紉機公司及飛馬公司在國內的獨資、合資公司外,能橫向合作交流的企業非常少,同層次的能構成相互競爭關系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與此相同的還有北京,在北京,更多的是科技類企業,如做繡花機控制系統的興大豪公司及做繡花機的北方天鳥公司,基本上沒有做傳統縫紉機的企業。這些企業之間也很少有競爭合作的關系。而由于主打產品類型不同,天津與北京之間也缺乏交流和合作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