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情之母親的縫紉機
父母的住處,一臺縫紉機占了很大一塊空間,它算是簡陋的居室里比較值錢的物件了。當時,農村的縫紉機少之又少,母親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衣服。最忙的是過年前。過年了,幾乎家家都要做幾身新衣服,大人不換,孩子也該穿新衣呀。母親半夜就起來了,點一盞煤油燈,把縫紉機踩得“嗒嗒”響。
雖然很忙,母親對質量是很在意的。她說,人家一年到頭就做那幾件衣裳,不做好對不住人家。
記得有一次,替一位有點駝背的婦人做衣服,量體裁衣的時候, 母親就說,你這個后襟子要略微長一些,那位婦人大概有點諱疾忌醫的心理,母親拗不過她。衣服做成了,一試,后襟翹得老高。那位婦人又不愿意了。幸虧母親早有準備,稍做改動,后襟放一些,前襟收一些。讓她滿意而歸。
歷史告訴我們,出現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母親于農村從事縫紉,也應該算是社會的一種分工。但是,生產隊不論分工,只談工分,母親的做法是不能被提倡的。母親只好用縫紉的收入上繳生產隊,抵算工分,辛苦一年,還不夠家人的口糧,幸虧有父親的工資撐著。包產到戶后,母親就更難了,犁耙之類豈是一個瘦弱婦女能輕易駕馭的。
惟有縫紉讓母親自信。無論多新式的衣服,母親只要看一眼,便能復制得八九不離十。母親的手藝,許多人想學。母親也不保守,斷斷續續地帶過好幾個徒弟。有的是親戚,有的是熟人介紹來的。母親毫無保留地教給她們。不知不覺間,農村裁縫們的生意漸漸不行了。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機制的、廉價的服裝沖擊有關。而且,許多人家都買了縫紉機,不圖好,自己對付著縫縫,也省去求人。母親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終于不再堅持要在農村待下去。另外的原因是,此時,她的子女都已離開了農村。
來到城市,母親還不想做個吃閑飯的人,她夢想著憑自己的手藝打工。去過一個裁縫店里試做,女老板當即就表示愿意錄用,按件計酬。晚上回來,母親躺在床上思考了半宿,她對自己的手藝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她對自己的速度沒有信心,思前想后,最終放棄了。
母親的手藝實在應該傳下來,偏偏,幾個兒女,沒有一個去繼承的。母親也不強求,這是母親的開明之處。也可能是母親吃夠了做裁縫的苦,眼睛過早地花了,腰累出了毛病,她不忍心子女再受自己受過的罪了。父母屋里的那臺縫紉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閑著。母親一個干了幾十年的老裁縫,終于只能在縫縫小零碎上表現自己的不凡技藝了。不知母親心里是不是有些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