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產業升級促縫企自主創新
中國服裝業的產業升級對縫企來說是一個提升自身科技競爭和的契機
4月初,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07年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特點與發展趨勢》。該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服裝產業正在面臨人民幣升值、配額政策、外貿增長方式正在轉變等挑戰的同時,也將形成產業深度發展;產業資源重新配置,市場競爭模式逐步轉變;服裝價格指數回升,服裝市場全面提升等趨勢。
作為服裝產業的上游產業,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必須緊跟服裝產業的步伐,同時走出自己的自主創新之路,才能順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并利用好這一歷史機遇。并以推動服裝產業發展為己任,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在世界范圍內提高中國縫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
服裝產業梯度轉移初見端倪
目前,我國主要服裝產區仍然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但近年來,由于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飛漲、人力資源匱乏,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水電供給不足、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存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困難重重,產業區域性和企業的梯度轉移已見端倪。
20年前,世界服裝產業中心向中國轉移,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服裝行業發展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六大產業基地的生產總量占了全國服裝業的很大比重,僅僅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就占了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二。但是隨著東部地區生產成本的提高和自然資源的匱乏,世界服裝產業的中心逐漸向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和海外轉移。于是河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方后來居上,成了服裝行業的一匹黑馬。
服裝產業的梯度轉移對國內縫制機械行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任何一個服裝業發達的地方,縫機行業都應該涉足,這是推動服裝產業全面升級的要求,也應是縫機人對自己的要求。
競爭從數量、價格向技術、品牌轉變
2006年,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的產量增幅明顯回落,預示著產量競爭時代接近尾聲。
大型服裝企業已經蓄積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以產品創新和渠道掌控能力為基礎的品牌競爭力大大提升。“數量”和“價格”競爭模式逐漸遠去,“科技創新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的意識和自覺行動在服裝行業內日益盛行。在產量平穩增長甚至維持原狀的同時,企業效益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服裝生產以來料加工、定牌為主,但是隨著服裝產業結構升級步調的加快,我國的服裝生產也逐漸由低檔產品演變為中高檔服裝。在這個過程中,就對我們的縫制機械行業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如今,一般的縫紉機已經滿足不了客戶的要求,而那些對機器性能和質量要求較高的機電一體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產品卻受到客戶越來越多的青睞。另外,很多服裝生產
企業出于對環保節能的要求,對具有無油、低噪音、節電優點的產品需求也越來越高。
這些來自企業的需求就必須讓縫制機械行業有自主品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