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市場:日系?歐系?誰更適合中國土壤
得益于我國服裝、縫紉機產業的持續發展及國內勞動力價格較低等因素,近年來,我國縫紉機生產企業與全球知名縫紉機品牌間的橫向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方面,全球縫紉機制造巨頭為開拓中國市場及節省企業運營成本,相繼“落戶”中國,期望通過與國內企業的合作獲得在中國“本土”低成本發展。另一方面,迅速完成原始積累的國內骨干企業因提升技術研發實力、制造工藝水平及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訴求,希望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獲得更多資源及發展空間。
由此,在國內縫紉機制造企業缺乏關鍵技術及國際縫制巨頭尋求“本土化”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內興起了·股合資浪潮。這其中,因國際知名縫制企業的地區文化及發展階段的差異,國內成立的合資企業被主要分為中日系合資企業及中歐系合資企業兩大“類型”。即中方與日本企業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和中方與歐洲企業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
而根據前階段國內這些合資企業的運營情況來看,這兩大“類型”合資企業在國內的發展卻有著不同的結果。其中,中日合資企業大多取得了較好收益,合作雙方的關系較為穩定,基本實現“雙贏”目標;而中歐合資企業的發展則大多較為坎坷,一些最初被行業寄予厚望的合作最終卻以·方退出,或合資企業長期虧損而被終止。
公平地說,合資企業的成功與否更多取決于合作雙方的目標是否統一、利益與資源是否真正互補及合資公司是否能高效運營。地域文化差異并不能作為一類合作失敗,另一類合作成功的唯一原因。然而,考慮到處于同一區域的企業擁有相同的特征及處于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從區域產業特征差異這一角度或許也能大致地解釋目前國內縫制設備行業中日合資企業相對成功及部分中歐合資企業相對“不順”的現象。而這對于今后中國企業如何選擇合作伙伴也有借鑒作用。
中日合資企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在國內中日縫紉機企業的合作當中,西安標準公司與日本兄弟公司的合作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也是能體現眼下國內眾多中日合資企業成功原因的案例。
作為全球三大縫紉機制造商之一,創建于1934年的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擁有豐富的縫紉機制造經驗及掌握了當今世界相當先進的技術,它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創建于1946年的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有限公司則是我國縫紉設備行業中的骨干企業,早在國內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時期,標準公司就是國內的四大名牌之一,而進入到以工業用縫紉機為主導產品的時期,標準公司的影響力不減,曾連續多年綜合實力排名行業第一。它的平縫機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非常高。
兩家公司于1993年11月共同投資興建了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他們的合作建立在目標、利益互補的基礎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合,由于兄弟公司存在降低生產成本及開拓中國中、高端縫紉機市場的需求,而標準公司希望得到產品質量、技術、品牌的提升,因此,雙方在利益與目標上沖突面小,并能滿足對方的需求。兄弟公司擁有產品技術及工藝上的較大優勢,標準公司則在本土配套、本土營銷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明顯。
更為重要的是,從產業的角度看,兄弟公司及其代表的日本縫紉機生產企業在產品選型上及所處發展階段契合了中國的發展現狀。國內的服裝企業對縫紉機的價格比較敏感,一般從事加工貿易的服裝企業多是為符合代工客戶要求才使用中檔及中等偏上的縫紉機產品,他們更喜歡使用一些通用的機型,對于太過“高端”的產品總是敬而遠之,而這正好契合日本縫紉機生產企業的特征與發展現狀。相對于歐洲縫紉機產品的過于“高端”、專業”及昂貴,日本企業生產的縫紉機產品具有較大的價格優勢,這源于日本企業在產品選型上有針對性,并總能根據市場研發生產出比歐洲同類縫紉機價格更低的產品,以及日本縫紉機生產企業在規模生產時對成本的出色控制。
此外,與中國同處東亞,文化背景及行為處事的某些相似都有助于日本企業更好地理解中國企業及中國市場。這些都使得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我國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