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服裝業何時撐起天?
“想給家人帶幾件海南特色的衣服作為紀念,但島服的質量和款式看不上眼,其他種類的服裝又很少本地出產,最后只能空手回去了。”正在海南旅游的白先生是位業余作家在跟《證券導報》“財經海南”記者聊天時頗為感慨,“歷史上海南的紡織業曾一度輝煌,如今的海南服裝業卻只能追著人家的腳步。”
委托加工市場紅火
談到海南服裝業,業內人士都會提到洋浦的化纖針織、東山的西裝西褲、龍塘的島服、定安的襯衫。這些地方的服裝企業在最近兩年迅速崛起,撐起了海南服裝業的大部分江山。
“這些地方的服裝企業,從技術、設備到規模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東山鎮的年產西褲量10萬條,有消息稱,廣州、深圳市場上80%的西褲是在海南生產的。”海南省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東方先生說,“但是,多數屬于貼牌加工,大量的利潤被內地名牌企業拿走了。廣東企業紛紛選擇海南作為加工基地,就是看中了海南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雖然隔著海峽,面料輔料來自內陸,成品也要運回銷售,但除去運費,利潤空間依然很大。”
海南省服裝協會常務秘書長王春南女士也說:“目前,海南服裝企業200多家,這些地區的服裝從業人口超過了3萬人,不僅很好地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他們的制衣流水線也很先進,開帶機、裝袖機等制衣設備國際一流。東山鎮幾乎家家都是服裝企業,人均工資1000多元,又不存在壓貨、壓款現象,相較于他們的經營和市場能力,他們對委托加工業務十分滿意,短期內也沒有愿望做出自己的品牌。市面上海南的服裝品牌的確不多,但實際產品并不少。你買一件名牌的衣服,極有可能就是海南加工生產的。”
本土品牌難有作為
那有沒有可能發展海南本土品牌?
“設計能力和市場能力低下,是海南服裝業的主要發展瓶頸。目前島內女裝品牌有一巧、依夢、愛莎迪爾、圣丹妮絲等,島服品牌有陽光島、絲妮雅、生態風、椰風海韻等,多數只在海南有些影響,占領國內和國際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東方先生說,“其背后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收入低、環境差,留不住真正的設計和經管人才;投資者觀念創新不足,不能站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高度上思考服裝走勢,大多流于跟風、模仿;企業間協同運作不夠,沒有形成經緯明晰、分工合作的產業集群,更多的是內部低價競爭和相互抄襲。”
海南椰香四季紡織品開發設計公司的張偉總經理告訴記者:“由于知識產權體系不夠健全,導致企業不敢在研發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和資金。一個游戲沒有好的規則,如何保證參與者的積極性?我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和服裝行業協會能夠出臺相關制度和政策,刺激企業設計和市場創新,避免優秀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促進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團結一致向外打,爭取把蛋糕做大。江浙、安徽等地政府出面,整合包裝當地服裝企業,全力推介產業集群,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海南800萬人口和1000萬旅游人口所產生的巨大消費市場就會被外地企業覬覦。香港華臣國際服飾集團的張子寒經理目前正在海南考察,她看到了海南服裝市場的落后局面和巨大前景,正準備投資建廠,并擬開設數家“唐彩”連鎖專賣店,她對記者說:“兩年前我們就考察了海南市場,這次已經與三亞的10家五星級賓館簽訂了直銷合同,他們對我們的高檔產品非常滿意。很多人有些誤解,以為海南沒有服裝市場,其實海南的消費能力是很高的,我走訪了很多商場、店面,名牌服裝的價格甚至遠遠高于廣州、深圳兩地,依然銷量很好。”
在談到海南的島服時,張子寒經理說:“海南島服亟待品質提升。目前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問題 嚴重,而且市場價格混亂,根本不能代表海南的形象。我們已準備開發高檔島服,在香港設計研發,在海南本土生產,占領海南高端旅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