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企業改造運動
上周,筆者在浙江做了幾天的采訪調研,覺得浙江企業界正面臨著新的轉型。
對于溫臺一帶活躍的經濟現象,理論家們很想為之命名,比如曾經有人稱之為“小狗經濟”,他們總能聯合起來擊敗龐大的斑馬。而根據我的觀感,這一稱謂并不十分恰當,為什么擊敗的是斑馬而不是別的什么動物,比如是老虎或獅子呢?實際上,你只要在溫臺地區——比如在臺州的溫嶺和玉環之間——那些等級不高的公路上有驅車的經歷,就不難尋找到一個更為具象的稱呼。你看到了路邊那些野草了嗎?你看到被海風吹白了的貧瘠的山梁上生長著的野草了嗎?好,一個名字這時就會浮現在你的腦際,那就是“草根經濟”。野草從來不講什么條件,隨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繁衍出一片蔥綠,即使是在你最想象不到的地方,也是一樣。
玉環就是這樣一個我沒有想到的地方。這個人均耕地只有0.27畝,缺資源缺水,甚至缺人的海島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竟然連續8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前30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年位居浙江首位。1978年-2006年間,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226倍,財政總收入提高了282倍,人均總產值提高了179倍。這顯然是經濟奇跡。那么這樣的奇跡是如何發生的?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乃是這里有極其發達的民間經濟。縣委書記高敏告訴我,玉環民間辦企業的熱情很高,平均3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板。平均每個月就有100家民營企業誕生。在這個交通閉塞的海島縣,竟然有7個國家級產業品牌基地。
玉環奇跡說明了,在這個幾乎樣樣緊缺的地方,有一樣東西是豐沛的,那就是民間辦企業的精神或者說企業家精神。辦企業在這里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天職。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這塊土地變成了一望無際的經濟草原。
無庸諱言,盡管這些草根一樣的企業已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技術升級,但大多仍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即使目前一些規模相對比較大的企業,也有這個問題。但是,與蘇州那種“飛地經濟”不同的是,立足于草根的浙江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技術升級、塑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浙江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主動“引狼入室”,逼著企業走技術創新的路子。可以說,目前的浙江,正在經歷一場企業改造運動。
企業改造、塑造自主品牌,一方面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企業家精神的運動邏輯使然,另一方面則是外國品牌擴張刺激的結果。最近一段時間外國品牌在浙江的擴張就起到了這方面的作用。比如法國SEB對蘇泊爾的購并、施耐德對德力西的購并、達能對娃哈哈的購并等。借用“小狗經濟”的比喻,可以說,這片經濟草原上的“小狗們”遇到了狼。這片相對封閉而又水草豐美的經濟草原終于引起了外國狼群的垂涎。
而企業的反應模式則不像“小狗擊敗斑馬”那樣簡單。根據我的觀察,浙江政商兩界面對外國品牌的購并,心情是復雜的。一部分企業感到了外國品牌進入的威脅,他們采取了竭力反對的立場。
但是,我也看到了更為積極的態度。政府一般來說并不反對外國品牌的購并,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臺政策鼓勵他們進入。從企業方面看,一些企業積極運籌奮起競爭。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是邱繼寶和李書福。這兩位崛起于草根的企業家,對外資,對外國市場不僅不恐懼,而且一直保持著進取、進攻的態勢。當我見到邱繼寶的時候,他剛從國外回來,此行他巡視了十幾個國家的市場。他對自己的品牌十分有信心。熟悉他的人,到過他企業的人,第一反應都是他創造了中國企業的偉大奇跡。而在其企業發展過程中,也有過跨國購并的經歷,他曾經兼并了日本的一個工業縫紉機廠。
外國品牌侵入浙江這片經濟草原,是否會顛覆其企業生態?我的看法是,如果企業和地方政府應對得當,短期內大概不會,因為這里的草根企業的生命力太強大了。但是如果因此就滿足于現狀,也許在若干年內一些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優勢。如果錯失了企業改造的時機,企業也許會被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并逐漸走向衰敗。因此,浙江目前的緊迫任務是依照WTO的原則,改造企業環境,進行技術、金融和制度創新,尤其是政府體制的改革。而對于企業而言,則是保持開放和進取的心態,保持企業家精神永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