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行業掀起第二波上市浪潮
隨著前期準備工作的進行及企業內部專職部門——“上市辦”的設立,眼下,由杰克、通宇等民營企業組成的“擬上市”公司有望掀起國內縫制設備行業的第二波上市浪潮。
這些企業試水資本市場的愿望無一例外都是為企業擴張尋找資金,然而,他們間的競爭及他們與其他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目前看來,能否上市已不是他們考慮的主要問題,如何吸引股民“關注”,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融資金額,以及如何將有限融資用在最恰當的地方將成為評判這些縫企上市工作的成敗標準。
境內上市還是境外上市
如果不出意外,近段時間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將可能出現第一家整合原有業務進行境外上市的股份公司。與上工申貝直接收購境外股份公司不同,國內骨干縫制設備企業杰克公司正計劃將其旗下主營縫制機械業務的浙江新杰克公司運作到境外上市。對此,杰克集團總裁阮積祥給出的解釋是,國外的資本市場相對于國內市場要規范成熟,股市也相對理性,在可信度方面較高,并能獲取更大的資本市場,在稅收政策方面也有更大的優惠。
而通過杰克多次對外發布的信息來看,杰克公司已將企業最終的上市時間定在今年年底。
通宇董事長陳曉青(右)在香港上市臺州企業推介會上
區別于我國縫制設備行業上一波以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為主體的上市“潮流”,如標準、上工申貝、北方天鳥等公司的上市,現今有望形成的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集體”上市在形式上、目的上都更為明確與靈活。杰克公司計劃境外上市,通宇公司則更看好境內上市,而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決定在哪上市、怎樣上市都不是問題,他們要的是最好的融資效果。
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秘書楊雋斌表示:“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更愿意在境內上市,因為境外上市的門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企業達到上市要求后,可能要增加較多的管理費用和支付更高的上市成本。然而,在境外資本市場,對于像我們這樣做縫制機械產品,國際市場影響力相對有限的企業,融資的條件不是十分寬裕,有可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反而成為企業發展的包袱。”
“事實上,如果要在境外上市,我們去年就已經上了。”負責通宇公司上市工作的楊雋斌如此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