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裁縫的守望與追求
“傳統服裝加上現代元素,旗袍的立領改成了V型領,用冰絲做成的領口和袖口,這樣看起來就顯得特別生動,一推出就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
昨日,在武昌胭脂路衣坊5號,老裁縫徐望珍拿出自己設計的唐裝,十分自信地對記者說。
今年55歲的徐師傅,是蔡甸人。30年前,她剛入門時,學的都是老式樣子,包括旗袍和唐裝。1989年,她在武昌某大商場設立專柜,主營旗袍和唐裝,不料市場不太景氣,后輾轉到漢口多家商場,經營一直沒有起色。可徐女士舍不下那些手工精細、華麗完美的傳統服飾。
徐女士漸漸認識到,喜愛唐裝的顧客,對服裝的要求一般都比較高。她后來干脆專門為客人定做唐裝,很快打開一片市常
在武昌胭脂路衣坊18號,劉師傅向記者展示了店里的蜻蜓頭、鳳凰尾等各式手工扣及服飾鑲邊,其工藝繁復精美令人嘆服。“與服裝廠的機械化批量生產時裝相比,唐裝加工有許多復雜手工工藝,是機器目前無法取代的1劉師傅表示,唐裝市場前景看好,他還準備開設新的分店。
來自黃岡的汪建國師傅在武昌胭脂路開了爿“好日子服裝店”。父親是黃岡團風縣曹廟鎮有名氣的裁縫師傅,汪建國耳濡目染,學會了手工制作布扣、鑲邊滾邊等基本功。1976年,17歲的汪建國高中畢業,裁縫店從此有了父子兵。1992年,汪建國來到武昌胭脂路開起了時裝店。
2001年月10月,唐裝在亞太經濟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亮相,很快風行開來。經常有顧客問他:“能不能訂做唐裝?”有著鄉村大襟便裝制作經歷的汪建國,改做唐裝是駕輕就熟,他意識到這是難得的商機,立即放棄市場做時裝,改為專作唐裝。目前,他月定單達到400件套,生意很忙。
幾位“老裁縫”對傳統手工工藝充滿熱愛,能夠準確把握市場機遇,對民族服飾傳承也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