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大范圍調整水落石出 外貿行業搶跑6月
6月19日下午,業界傳聞已久的出口退稅大調整終于水落石出。
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聯合發布的財稅(2007)90號文規定,取消了鋼鐵、化工等53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降低了服裝鞋帽等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的出口退稅,并將10項產品改為出口免稅。
這次調整共涉及了海關稅號中37%的產品,調整的范圍之廣和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財政部明確表示說,這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出口過快增長,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壓力,這只是政府一攬子平抑順差政策措施中的一部分。
出口退稅調整的傳聞早在6月上旬已經在外貿企業中流傳,因此大部分外貿企業并未對正式通知感到意外,而是全力加班加點組織生產,爭取在7月1日正式實施之前出關。因此,預計中國6月的出口數字,將會有相當大幅的增長。
“搶出口”十天大戰
“現在所有7月1日的船期都已經全部排滿了。”一家江蘇貨代公司的業務員告訴本報記者,“自從傳聞要調整出口退稅以來,船運價格一天一個價,漲得非常厲害,有的公司甚至提出,如果運量太大,還要另外加價。”
自從2006年9月以來,船運公司和物流公司都已經適應了這樣的局面,幾乎每一次政府出臺出口緊縮的政策,都會引起一輪“搶出口”的熱潮。
但這次預計將會是船運繁榮持續時間最短的一次,在這次出口退稅中,政府沒有給出任何過渡期,只是提前10天公布了政策內容。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對此的解釋是,去年9月的出口退稅調整中,為了減少企業損失,特別規定了三個月的過渡期,但是企業為了“搶出口”,大量使用虛假合同到退稅機關備案,影響了政策效果,所以今年出口退稅沒有設置過渡期。
但是企業仍然希望盡量減少損失,除了搶關出口之外,大量定不上船期的企業選擇保稅物流園區的倉庫,按照海關有關規定,只要貨物進入天津、深圳等保稅物流園區,即視同出口,可以辦理退稅手續。
但是中國現有8個保稅物流園區的倉庫畢竟容量有限,所以預計仍有一批中小企業,短期內將會因為這次出口退稅調整而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
山東煙臺沃森鋼管制造公司董事長張鵬就很苦惱。今年4月,他委托一家工程承包公司簽下合同,為新加坡政府的一項大型工程提供螺旋鋼管,按照合同,他的公司從6月開始出貨,8月才能完成。而現在,鋼管的出口退稅率從13%變為直接取消,對他的企業是個不小的打擊。
“我們本來以為幅度不會這么大,比如調到8%之后再逐步下調。”張鵬說,他現在只有兩個選擇,或者按照商議的原定價格出口,自己咬牙承受全部損失;或者選擇中止合同,付出商業信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