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退稅率下調:減利是暫時的 并非壞事
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也是一直以來困擾紡織服裝企業多時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終于有了最新進展——“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兩個百分點”,這個前段時期坊間的傳聞終成事實。
此番下調雖在預期之內,但對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日前發布的一份“2007年紡織服裝出口走勢”報告指出,企業普遍對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繼續下調反映強烈。加上目前原材料、勞動力、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企業的利潤空間將受到擠壓。
進一步壓縮行業利潤,加大出口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進而影響出口數額,這是出口退稅調整對行業最顯而易見的影響。
然而,短時期內的減利,長遠來看并非壞事。出口退稅雖然下調,但對服裝出口來說依然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一些外貿大省的行業企業也做好了充分準備迎接這一挑戰。
就在出口退稅政策下調這一消息發布的當晚,寧波外經貿局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提醒相關企業積極應對變化。很多企業家說,雖然在退稅調整后的一段時間內訂單可能會減少,但通過多開發新面料,減少常規品種的生產,應對目前的行業變局應該沒有問題。出口退稅的調整,反而可以使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一些外貿企業負責人表示早就未雨綢繆,和客商協商好相關事宜,目前在努力積極適應新政的同時,繼續加強對新產品的研發,走高檔、精品化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預留自己的利潤空間。
其實,導致國內紡織服裝業頻頻遭遇出口陣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身技術含量偏低,產品替代性較強,以低價形式出口、以擴產方式帶動業績提升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行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走內涵式增長道路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近幾年,外貿企業已經適應了出口退稅率逐年下調的外部環境,現在關鍵是要靠企業自身采取積極應對措施,以使影響降至最低。
如果“出口數量”能最終都變成“出口效益”,那么出口退稅下調所帶來的減利就是暫時的,行業“出口的冬天”也并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