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已現 服裝業產業結構大調整迫在眉睫
出口退稅率下調在即,紡織服裝業能否在這次稅率下調中完成結構調整,進而實現“涅槃”,成了業界熱議的焦點。
先是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在去年從13%下調到9%,接著,從今年7月1日起,服裝出口退稅率也從13%下調至11%。不少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因此面臨更大壓力,亟須實現結構調整,完成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的轉變。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表示,從今年1~5月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數字來看,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出現了“拐點”。從2006年以前的高速增長期,過渡到平穩增長期。今年1~5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共計573.4億美元,同比增長15.6%。這一增幅與去年全年的25%增幅相比,出現大幅回落。其中紡織品出口206.3億美元,增長10.9%,服裝出口367億美元,增長18.3%。
除了出口退稅之外,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外部壓力,即今年6月1日歐盟開始實施的《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簡稱REACH法規)。該化學品監管體系將紡織過程中含有化學成分的染料、助劑、整理劑納入監管范圍。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會使我國出口歐盟產品的成本提高約5%,進口歐盟產品的成本約增加6%。
曹新宇認為,出口退稅率的下調效應將在今年9月以后顯現。“紡織品服裝行業將面臨‘大洗牌’,行業震蕩不可避免,一批中小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曹新宇說,“紡織品服裝出口將會繼續出現三個下降,即出口增幅下降、在總出口貨物中的比重下降、在出口順差中的份額下降。”
對于這次出口退稅率下調,最痛苦的莫過于企業。以做抽紗業務聞名海內外的上海協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鄭期巍介紹,出口退稅率下調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而該公司所出口的毛衫業務的退稅額度則由11%下降到了9%。
專家指出,從長期來看,像協大這類從事生產加工的外貿公司似乎只有轉產具有高附加值或高科技含量的出口產品。但是從短期來說,轉產又是個不太能實現的目標。
鄭期巍認為,面對出口退稅率降低的形勢,外貿出口企業首先要根據出口退稅率降低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來仔細核算出口產品的成本。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轉向經營高附加值的產品,但不轉產也不意味著無能為力,還是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
紡織行業是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創造者,去年我國紡織行業貿易順差1292億美元,占貿易總順差的71%,今年第一季度紡織行業貿易順差達272.8億美元,占到總順差的近60%。所以,出口退稅調整中,紡織行業首當其沖。
據海關總署統計,2006年服裝出口951.9億美元,增長28.9%;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488億美元,增長18.7%。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商務系主任黃靜波認為,出口退稅率下調直接影響的是企業的利潤,從短期來看,考驗的是企業的議價能力,但從長遠看,會促進企業產品升級換代,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只是這個過程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涅槃”的過程。
曹新宇還表示,商會也將幫助企業創造一個平穩的外部環境。比如,推動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出口方式,引導企業參加歐洲一些主流展會,在廣交會上,設置紡織面料的新型展臺,擴大品牌影響力。此外,還要積極鼓勵企業產品創新、研發等等,幫助企業克服“依靠出口退稅”的惰性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