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予非洲26國輸華商品零關稅待遇
自7月1日起,中國將給予已完成換文協議的26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第二批對華出口商品實施零關稅待遇,共涉及256個稅目的商品。
加上自2005年1月1日起實施的給予29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共190多個稅目的輸華商品零關稅待遇,迄今為止,與中國建交的30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440多個稅目的輸華商品均可享受零關稅待遇。
中國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零關稅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擴大非洲國家對華出口,促進中非貿易平衡健康發展,并最終實現中非互利共贏。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安春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給予非洲國家商品零關稅待遇從長期看必將對雙邊貿易關系的改善起積極作用,但由于中國在許多非洲受惠國家外貿中的總體地位不高,短期內還不能使這些國家在對華商品出口中體會到明顯的實惠。
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中國對非洲國家輸華商品實施零關稅待遇是為了解決中非貿易的失衡問題。從中國目前同非洲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宏觀統計來看,往返貿易大體持平,中國還略有逆差。今年1~5月,中非貿易總額259.6億美元,同比增長25.5%,其中,對非出口128.7億美元,自非進口130.9億美元,中方貿易逆差2.2億美元。但是,如果從單個國別貿易的角度來看,除非洲個別能源輸出國外,中國同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即從中國進口的多,向中國可供出口的產品極為有限,對此,非洲國家頗有微辭。
安春英認為,目前,非洲國家把擴大對非洲產品的市場準入,看作是對非洲發展的支持。有鑒于此,中國政府有必要及時調整中非貿易間的不平衡問題,切實體現中國所強調的互利共贏原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非洲內部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西方大國為擴大與非洲的經貿往來,適時推出了新的對非貿易鼓勵政策和措施,國際市場對非洲產品也日益開放。2000年歐盟與非加太國家簽署的《科托努協議》,使除南非外,撒哈拉以南所有國家繼續享有對歐盟貿易的優先權。從2001年起,歐盟取消對非洲33個最不發達國家所有出口商品的配額和關稅。同樣,美國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于1500美元的42個非洲國家的某些出口商品給予免關稅和免配額待遇,并根據2000年5月《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給予與美國沒有自由貿易關系的非洲國家最優惠的市場準入待遇。日本政府也宣布:從2003年起,最不發達國家出口日本的商品,93%將享受免關稅和免配額的待遇,受益國包括非洲國家。由此,西方國家對非洲實行的越來越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已對中國與非洲發展經貿合作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也使中國有一種緊迫感。
為此,中國政府根據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中的有關承諾,決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對來自蘇丹等29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190多個稅目的進口商品實施特惠零關稅,商品涉及食品、礦產品、紡織品和機電產品等。兩年后,中國政府再次推出對非務實合作重大舉措,把同中國建交的30個最不發達國家輸華商品零關稅待遇受惠商品由190個稅目擴大到了440多個。
實效尚未充分體現2005年中國實施自非洲29國進口商品免征關稅以來,中國企業自非洲進口商品的興趣極大提高,進口商品貿易日趨活躍。同年,中非貿易額達397.47億美元,比上年度增加34.91%。2006年,中非貿易額達到555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中中國從非洲進口288億美元,同比增長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