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社會責任實驗:收益遠大于成本
從表面上看,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確實增加了企業的社會成本,但是實際上這樣做給企業帶來的利益遠大于花費的成本。
一些參加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骨干企業2007年春節后的返工率超過90%,而全行業的平均返工率僅為60%。
荔枝飄香的7月,是廣東東莞虎門鎮的收獲季節。但梁曉輝才剛剛播種——他播下的是一顆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希望之種。
作為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執業律師,梁曉輝現在的身份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企業社會責任推廣辦公室(下稱“推廣辦”)首席研究員。目前他正和同事推廣一個名為“CSC9000T 10+100+1000”的企業社會責任普及項目,CSC9000T即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hina Social Compliance 9000 for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
該項目計劃從全國選取包括虎門在內的10個紡織產業集群城市,每個城市確定10家骨干企業進行試點(共100家試點單位),并在10個城市中完成對1000家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社會責任普及工作。考慮到中國紡織業的2000萬就業人口,這算得上是一個宏偉的計劃。
就在前天(7月16日),首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國際研討會”上傳出消息,截至今年6月22日,中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共有34家,其中國企占了八成。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司長張向晨為此表示,中國將繼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留住熟練工
關于“CSC9000T 10+100+1000”項目,推廣辦推廣部主任韋燕霞反復強調的一點是:“企業都是自愿參與的。”那么,為什么會有企業主動參與?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紡織企業開始受到社會責任方面的壓力,由于歐美消費者的呼聲,歐美采購商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提出了“道德要求”。
企業社會責任的質疑者們認為,企業只對股東利益負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社會責任增加企業成本,與企業追求利潤本性形成沖突,因此企業沒有內在動力去履行社會責任。
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一次和紡織行業人士座談時,梁曉輝透露了一個數據:“廣東今年的用工減少了200萬人,全都流向了社會責任落實較好的長三角地區。”
“從表面上看,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確實增加了企業的社會成本,但是實際上這樣做給企業帶來的利益遠大于花費的成本。”韋燕霞表示。
在最近的“民工荒”現象中,這點表現尤為突出。推廣辦所做的調查顯示,一些已經參加“CSC9000T”的試點骨干企業如江蘇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東莞以純集團有限公司等,2007年春節后的返工率都超過90%,而全行業的平均返工率僅為60%。
一家參加“CSC9000T”試點的內衣廠的負責人表示,雖然實施社會責任體系會造成一定的成本上升,但是考慮到熟練工流失的損失以及新員工的招募成本和培訓費用,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從長遠來看還是值得的。
“流失一個熟練工的直接損失就是幾千元到上萬元,每年流失好幾百人,損失幾百萬;與其把十幾萬元的招工費交給勞務公司,不如用于提高員工收入;與其花大筆資金培訓新員工,不如改善現有員工的生產生活條件。”該負責人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