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稅下調利潤下降 紡織業面臨訂單被搶風險
專家稱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行業利潤便將下降4.6%
6月18日才發布,7月1日起便實施,新一輪出口退稅政策的“閃電襲擊”令不少業者措手不及,其中,紡織服裝行業更是首當其沖。
“去年剛剛下調了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現在服裝出口退稅率又從13%下調到11%,做紡織服裝業真是越來越難了!”東莞虎門一家服裝有限公司的老板黃文無奈地向記者表示。
而在廣州白馬服裝市場副總經理劉一聲看來,從前幾年的雙邊貿易摩擦開始,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就一直處于政策調控的風口浪尖,同時也在復雜的外貿環境中艱難前行,“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面對新一輪更高級別的競爭了!”
現狀:出口激增引來隱患
作為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創造者,去年我國紡織行業貿易順差1292億美元,占貿易總順差的71%。所以,在新一輪出口退稅調整中,紡織行業首當其沖。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指出,基于去年的數據,出口退稅率下調1個百分點,行業利潤便將下降4.6%。
值得憂慮的是,各種貿易壁壘依舊如懸在頭上的利劍。今年底,中歐紡織品協議到期,明年底,中美紡織品協議也將到期,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未來面臨很多變數。
“政府如果不采取管理措施,出口激增、價格暴跌的現象很可能將重演!”一位業內專家指出,同時,我國的貿易環境也將存在隱患:一方面,由于歐美設限,大量中國紡織品服裝輸往其周邊國家,而一旦協議終止,這部分貿易勢必將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歐美企圖在2007年后利用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保護手段對我紡織品實施限制的意圖十分明顯。這些措施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單純的數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實施,我國在歐美市場的份額將遭到嚴重削弱。
憂慮:或被周邊搶走訂單
另一方面,“中國制造”的泥沼依舊困擾著紡織品行業。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多以定牌、貼牌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指出,國內紡織業目前還比較偏重制造環節,因此,未來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全球價值鏈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廣東勝美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敏更是憂心忡忡:“目前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周邊國家的紡織業競爭力在不斷提高,這些國家的政府也正在采取鼓勵性措施,為歐美大型進口商實施全球采購戰略、快速轉移訂單提供便利和可能。”可以預見,一旦中國面臨的外部貿易環境發生突變,這些國家將有能力迅速填補中國留下的市場空間,“因此,國內服裝企業最關鍵的還是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從成本推動型轉變為需求拉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