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合作縫企發展現實之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縫制機械企業意識到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然而,與國際一線品牌產品相比,目前國產縫機產品在技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縫機企業閉門造車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通過跨國技術合作,借助國外企業技術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提升和強化企業的技術、管理、資金實力,成為了我國縫制機械企業謀求長期生存發展的現實選擇。
2007年6月20日,中捷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蔡開堅、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瑞元與德國KSM公司董事長ThomasMüller攜手啟動了中捷與KSM合作生產的第一臺電腦繡花機———FB200。
客觀地說,與國外同類機型相比,國產電腦繡花機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精度、工藝水平和控制系統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就導致了多數規模型服裝企業在采購繡花機時將國外品牌產品作為首選。在這種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中國縫制機械制造企業只有迅速提高自主研發的能力,不斷制造出具有智能化、多功能、低噪音、節能環保等優點的產品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以較高的性價比搶占國內外縫制設備高端市場,逐步實現由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向強國邁進的目標。
作為國內縫制機械行業骨干企業,中捷公司經過對市場長期的調研分析,于2005年10月份率先引進德國知名繡花機制造企業———KSM公司的先進制造工藝研發生產電腦繡花機產品。在研發生產過程中,中捷公司通過聘請德國縫機業資深專家擔任顧問、專門成立了繡花機科研創新小組、不惜花費重金派送多名技術人員專門前往德國接受培訓等系列舉措,并針對目前國際市場上服裝加工和制鞋行業的實際需求研制開發出了精致而實用的FB200電腦繡花機。在啟動儀式上,經德國技術專家現場測試,FB200電腦繡花機的主要技術指標均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
無獨有偶。不久前,意大利JAM公司總裁卡洛斯一行專程赴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雙方合作生產牛仔服自動生產線項目簽訂了合作協議。此次標準與意大利JAM公司的技術合作,必將進一步提高標準股份的技術實力,提升企業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牛仔服自動生產線項目投產后,將使標準股份高端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縫制機械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意識到,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然而,就目前行業現狀而言,國產縫機產品與國際一線品牌產品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縫機企業閉門造車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通過跨國技術合作,借助國外企業的優勢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提升和強化企業的技術、管理、資金實力,成為了我國縫制機械企業謀求長期生存發展的現實選擇。
協作共贏 技術合作勢在必行
技術創新是縫制機械行業的永恒主題,技術合作是提升企業研發實力和效率的捷徑。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客戶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促使我國縫制機械企業必須提高自己產品的附加值,因此技術合作勢在必行。筆者認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點:
首先,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研發需求提高。
在全球信息日趨透明形勢之下,產品周期較之以往明顯縮短,同時,產業技術發展迅速,更使產品生命周期逐漸縮短、造成企業研發需求提高。
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是企業發展,也是市場競爭最核心的問題,與企業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就行業特性來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國內縫制機械企業無論是產品品種、質量、檔次,還是行業的技術、工藝、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產品技術的升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短時間內難以趕上國際先進技術升級的步伐,因此企業尋求與國際企業的技術合作無疑是明智的選擇。通過與國際企業技術研發合作,企業可以有效地縮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獲得市場先機。
其次,以人為本,高素質研發人員嚴重缺乏。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信息科技已取代傳統勞力資源、資本成為了生產的第一要素,因此,加強掌握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人力資源開發培養具有重要得意義。
據調查,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生產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嚴重偏低,如果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占企業職工總數來折算的話,有的縫機企業中甚至不足2%,這與發達國家同類縫制設備企業高達35%的比例達相比相差甚遠,而這種情況在中小企業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