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服裝:既奪利也爭名
廣東服裝曾經以別致、時尚、緊跟國際潮流而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和認可;在國際市場,粵產服裝的出口量已遙遙領先于國內其他省市,并且每年仍呈不斷增長之勢,以牛仔服、休閑服、內衣等為主的產業中心的形成,彰顯了粵產服裝的生命力。
然而, 2003年,浙江省服裝出口量第一次超過了廣東。
當廣東服裝在全國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下降,當看到中國名牌和馳名商標中僅有幾家廣東企業的孤單身影,隨著國家對紡織品出口退稅的不斷調整,當有的企業已經在感嘆出口加工也不那么好做,當感受到來自江浙閩同行杉杉、雅戈爾、波司登、美特斯邦威、勁霸等服裝品牌的廣告鋪天蓋地,當又一個國際服裝節來臨而看不到廣東的服裝企業的身影,我們不禁要問,廣東服裝業到底怎么了,廣東服裝要怎樣走?
產業依托外來代工
說廣東服裝有市場,業內業外的人都可以舉出一大堆例子,廣州有白馬、天馬服裝城,中山沙溪盛產休閑裝,大朗的毛紡針織,南海的內衣,拿起來都是敲得響的名號。廣東服裝產量和流通量一度占到全國三分之一強也是不爭的事實,怎么就缺少品牌呢?何況這話是廣東服裝老板自己說的。
據廣東省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從上世紀90開始,隨著中國服裝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著衣觀念也發生了不斷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已完成了原始積累的一些廣東商人開始大量介入制衣業,他們從國外購進大批先進設備,從事服裝生產,并逐漸形成了以織布、定型、拉鏈、漂染等為主的配套產業鏈。
“但由于廣東服裝企業品牌意識較為薄弱,當越來越多進口服裝企業看好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而將生產重心向中國轉移時,滿足為進口品牌做加工成為許多廣東服裝企業發展的首選,并由此成就了廣東服裝業強大的生產能力。”他說。
據記者了解到,目前僅在廣東虎門鎮一帶,就有上規模的制衣廠上千家,還有其他配套生產廠家近百家,從事服裝經營的店鋪8000多家,生產服裝已超過1億件(套);而另一個現象是,廣東自有的服裝名牌非常缺少,不僅如此,廣東已有的服裝名牌也在市場中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