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或兼并或合資 中國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
當國家形象成為中國崛起的焦點話題時,品牌的意義就顯得格外突出。美國一家民調公司的調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國的國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斷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國和美國領先,分別為38.5%、36%和34.3%,而中國的品牌對國家形象的影響仍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中國的“老字號”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新品牌脫穎而出。
中國民族品牌的消亡與新生在經歷著一個艱難的演變過程,它也在重新構筑著中國的國家形象。
大上海老三件 滬上人家的品牌生活
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東,住進一片樓區,聽說記者想請他談一談對國內老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輕嘆一聲:“老國貨品牌,現在家里都看不到了。”他取出一本老相冊,從黑白照片開始回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黃浦江那邊他生活了多年的弄堂里的一間小屋。36年前,他在那里結婚的時候,備好的是經典的“老三件”:一對上海牌手表、一輛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車、一輛鳳凰牌的紫紅色女款自行車,縫紉機則是“蝴蝶牌”的。王先生說,這些上海貨都是當時國內最響的牌子,質量沒話說。那個年代上海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哪家結婚都要想方設法買全。
像這樣的國內老名牌,王先生還隨口數出了很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華,護膚最常用的是美加凈,后來有電視了,最有名的黑白電視品牌是“飛躍”和“金星”,西裝的老品牌是“培羅蒙”,有很長一段時間,“長城”“大地”風雨衣風靡全國……現在想起來,王先生對這些老品牌還是贊不絕口——永久、鳳凰自行車好騎、經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幾十年照樣很準,培羅蒙西裝筆挺、瀟灑,還有美加凈、白玉幾十年不變的淡雅、清新讓人留戀。
但是,這些東西現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幾乎都消失了。王先生說,現在的人買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檔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歐、西鐵城;洗滌、護膚品,商店里擺的幾乎都是外國牌子;服裝就更是了,子女們談論西裝不是法國、意大利的牌子,就是英國的牌子,其實那些很多也是在中國做的,跟他們說“長城”“大地”風雨衣,他們說商場里看不到,再好也不會比“倫敦霧”更好,可“倫敦霧”什么價錢啊?不是4位數就是5位數!
有意思的是,在國內市場銷聲匿跡了的老品牌,在國外依舊有人使用。大約一個月前,本報記者在埃及開羅的一個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縫店,想縫補開了線的褲子。沒想到的是,店主杜維卡使用的竟然是中國產的蝴蝶牌縫紉機。“這臺縫紉機已經跟我20多年了,當初是從一個做生意的親戚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現在還是寶貝呢”,杜維卡興奮地告訴記者。記者不禁感到疑惑了,這些口碑、質量都很好的國產名牌,現在到哪里去了呢?
或合資或兼并 跨國企業吞掉老品牌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要是稍微有點名氣的國產貨,老百姓都會搶著去買。”回憶起當年國產品牌的盛景,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感慨萬千。談到國產品牌因何馳騁時,李建明認為,一方面是當時的國產品牌質量確實過硬,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中國市場沒有完全開放,對外國企業和品牌的進入有許多限制和約束,給民族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可是,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些國內名牌的生產企業突然面對無比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手又都是國際巨頭,巨大的壓力下,有些企業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國公司的合資或兼并。有一組數據極為觸目驚心:90%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使用的是外國投資方的商標;目前中國八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國的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并;四大年產量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被外企吃掉了3個;國外品牌在化妝品市場占75%。
跨國企業想進入中國,通常會選擇與中國的本土名牌合資,大眾、寶潔等品牌都是這樣進入中國的。用品牌專家李光斗的話說,跨國公司對中國品牌的策略歷來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對于價值較大的中國品牌,外商一般不會買斷其所有權,而是以較少的資金買斷其使用權。合資后,外商一般會利用自己的控股決策權,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檔產品上,或干脆將中方品牌棄之不用,同時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品牌合資后若幾年不用,就會被消費者逐漸淡忘。而中國企業出于缺乏資金、管理經驗和技術的現實狀況,渴望從與外企的合資和合作中獲得發展。但是在合資過程中,大部分中國企業卻沒有保護品牌的意識,再加上不熟悉游戲規則,在合作協議中埋下種種隱患,從而導致自主品牌的流失。當年在電視上廣告鋪天蓋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國前兩位的洗滌用品名牌,出于想發展壯大的初衷,它與德國漢高集團合資。結果沒想到,漢高逐漸在經營權上占據主導地位,并以“活力28”品牌萎縮為由,將其擱置起來。到現在,“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場。有過同樣遭遇的還有熊貓洗衣粉和美加凈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