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存更可貴的是什么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只有1%的成功率。100家企業經過5年的發展,90%的企業會關門,剩下的10家,再經過5年發展,又會倒閉90%,最后只能剩下1%的企業能夠成功。
譬如市場化程度較早、競爭又非常充分的中國家電業,10年前彩電品牌有100多個,現在存活的也只剩海爾、海信、長虹、TCL、創維、康佳等十幾家企業了。而國際上很多行業也都經歷了這樣的洗禮,甚至在全球范圍內,行業資源最后的結局都被少數幾家企業所壟斷,很多行業競爭最后成為寡頭之間的游戲。
資源的集中帶來的是大部分企業的淘汰,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對于企業而言,判斷良莠的最好佐證,不在當下,而是五年、十年甚至百年以后,企業是否仍健康而持續地活著。20世紀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一些大型企業依靠壟斷資源,不斷擴大規模,不斷進行兼并和多元化發展,結果是有的迷失了方向,有的陷入了困境。
如今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放開,競爭的加劇,市場進入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許多反應速度快、運轉靈活的企業更容易適應市場發展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在規模,而在于迅速判斷,抓住機遇,快速出擊。正確決策與響應創新才是企業保持健康發展的前提。
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多的國際資源在中國尋找發展機遇。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伴隨著市場的深度放開與寬度競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選擇也越來越多。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遠,企業將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完全取決于當下的經營決策和戰略眼光。一個健康的企業除了要有健康的身體(運營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清晰的大腦。
與規模相比,與多元化相比,企業活下去更顯得可貴,而更可貴的是企業因健康而獲得存在的動力與活力。逢危當棄,能舍可得,強壯自己,健康而有價值的持續生存,這應是中國企業現在和未來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