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紡織工業振興發展綱要
前言
紡織工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就素有“日出華舍萬丈綢”之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我市紡織企業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加入世貿組織等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紡織工業得到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已成為我市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在全市工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國乃至全球也享有較高知名度。然而,我市紡織工業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受資源能源以及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以及國際紡織品貿易體制的新變化,紡織工業要繼續保持現有的優勢地位,任務十分艱巨。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實現紡織工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分析我市紡織工業現狀、特點、存在問題以及國內外環境變化和行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市新時期紡織工業發指導思想、方向、重點和政策措施,形成紹興紡織工業發展綱要。
一、紹興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
(一)紹興紡織工業發展特點趨勢
近年,我市紡織工業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紡織工業的市場活力得到充分發揮,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為新時期振興發展紡織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總量規模不斷做大。到2005年底,全市有大大小小的紡織單位6.4萬家,從業人員68.7萬人,全年完成銷售收入1995億元,分別比2000年底增長25%、43%和121%。其中規模以上大紡織(含PTA、聚酯、纖維、織造、染整、服裝服飾、紡織機械等,下同)企業1804家,從業人員39.5萬人,經營資金1403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48.8%、56.6%和48.4%。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大紡織完成銷售收入1537億元、實現利潤60.5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50.2%和38%;占全省紡織的29.8%和28.8%,占全國紡織的7.8%和8.8%。我市的織造印染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二個行業2005年綜合區位商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位居第一,服裝服飾業、紡織裝備制造業同時位居第三。已擁有“化纖原料生產量(185萬噸)、織布生產量(120億米)、印染布生產量(132億米)、領帶生產量(3.5億條)、襪子生產量(110億雙)、繡花機生產量(3.8萬臺)、紡織品成交額(276億元)”七個全國第一。2005年紹興大紡織占全國、全省的比重如下:
指標 單位 紹興大紡織 全省 全國
總量 總量 占比 總量 占比
企業家數 家 1804 10129 17.8 35978 5
職工人數 萬人 39.5 188 21 978 4
銷售收入 億元 1537 5150 29.8 19794 7.8
利潤總額 億元 60.5 210 28.8 690 8.8
2、產業鏈進一步拉長。我市的紡織工業已擁有從生產最初的紡織原料到最終的服裝服飾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群體,涵蓋了PTA、聚酯、纖維、織造、染整、服裝家紡、紡織機械等重要的紡織領域。其中:PTA我市擁有120萬噸生產能力,占全國的10%,全省僅此一家。聚合裝置260萬噸,占全省的43%、全國的20%;化纖產能299.5萬噸,約占全省的50%,占全國的18.5%;聚合和化纖產業主要聚集紹興縣和市區,約占全市的80%。全市具有近150億米的機織面料和80萬噸針織面料生產能力、180億米的印染面料和15萬噸的色紗、色絲的印染能力,為全國最大的織造、印染區域集聚基地。織造主要集中在紹興縣和諸暨市,2005年產量分別為50.3億米和43億米,占全市的75%;印染主要集聚在紹興縣和市區,印染量占全市的78%。服裝家紡已擁有10萬余臺縫紉機設備,2005年全市服裝家紡產值161.4億元,占全省的17.5%;年產各類紡織機械8.5萬余臺,占全省的70%;其中繡花機械3.8萬臺,占全國產量的40%,占有絕對優勢。2005年規模以上紡織各環節銷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如下: 單位:億元
合計 PTA 紡絲 織造印染 服裝家紡 紡機
銷售收入 1537 30 264 1028 161 54
占% 100 2 17.2 66.9 10.5 3.4
3、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經過近年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工藝裝備,我市紡織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華聯三鑫的PTA裝置,其主要關鍵設備引進了德國、瑞士、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先進技術;化纖行業如遠東的80萬噸、縱橫的60萬噸、賜富的50萬噸、南方的18萬噸滌綸熔體直紡以及諸暨華海年產1萬噸的氨綸熔體直紡都是近3年建成投產,所用設備基本是國際、國內較先進的裝置,其中進口比例高達75%,在全國處領先地位。織造行業已有各類織機近20萬臺,其中紹興縣和市區擁有織機5.5萬臺,進口比重占80%,諸暨市擁有織機總量達12萬臺,以家庭式生產為主,無梭化率在90%以上;同時全市擁有大小圓機2.2余萬臺,其中大圓機占60%,主要從臺灣、香港引進,進口比重達35%。印染行業擁有各類印染設備7000多臺(套),其中280余臺(套)平網印花機和220余臺(套)圓網印花機,全部從日本、韓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引進,設備檔次較高。服裝行業共有進口服裝生產流水線180余條,占全部生產線的30%;襪機11.5萬多臺,其中進口襪機占40%。
4、科技品牌不斷推進。目前全市紡織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包括2家為眾多企業服務的研發機構--紹興縣紡織科技創業中心和袍江工業區的紡織孵化中心,42家為本企業服務的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0余家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的產、學、研企業,他們正在為積極推進整個紡織產業進步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近3年,我市紡織行業的新產品開發速度大大加快,新產品產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遞增;新產品產值比重不斷提高,2005年達9%,比3年前提高2個百分點。目前全市紡織行業中,已有不少企業或以企業名義、或以個人名義申請獲得了國家授權專利。另外,如諸暨的潔麗雅毛巾、虹絹絲綢,市區浙化聯,新昌的日發控股、印花機械、泰坦紡機,紹興阻燃集團、嵊州的巴貝和上虞的華孚色紡等9家企業參與了反映行業制高點的國家行業標準制訂工作,科技創新工作不斷推進。此外,企業產品的品牌意識進一步增強,爭創品牌成為企業自覺行動,目前全市紡織業中擁有中國名牌11只、馳名商標5只。
5、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紡織原料在現有滌綸化學纖維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棉、毛、真絲等天然纖維和竹漿、蛋白等特種纖維得到不斷拓展,化學纖維中氨綸、綿綸、丙綸等長絲以及細旦絲、抗菌絲、阻燃絲等功能絲和產業用絲也進一步得到擴展,2005年全市化學纖維差別化率達到25%。紡織產品結構也得到改善,所用原料由過去的以滌為主,變現有的滌、棉、毛、麻等多種纖維同時使用,產品也由過去一般面料向功能性面料和繡花面料發展,特別是紹興縣梅盛布業的麂皮絨布、天圣集團的羊絨布、阻燃集團生產的阻燃布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市場上立足發展,以及紹興縣的新中天集團、市區耀龍集團和嵊州市樂芙紡織等企業日用、醫用、航空用無紡布領域開發,全市紡織面料高檔、中檔、低檔,服裝、家紡、產業用布比重得到一定的調整,分別達15:35:50和65:28:7。服裝行業近年也得到較大發展,2005年完成銷售161億元,占全市紡織業的10.5%,特別是家用紡織品行業成為新的增長點,床上用品、窗簾、沙發布等家紡產品占服裝家紡行業的比重達35%。紡織機械除生產原有倍捻機、劍桿織機、印染整理機等產品外,繡花機械和加彈機迅速崛起,生產量占全部紡機產量的50%以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