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頻調 浙江織造再臨九月危機
9月5日的微調只是暫時的喘息。七月出口退稅大幅調整,八月的44號公告大限執行,九月又傳聞將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危機再現。
9月的最后兩周,很少有紡織企業還在計劃輕松度過中秋。因為傳聞在這個月,中國可能進一步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
盡管之前的9月5日被視作“可以松口氣”的標志——商務部、海關總署、銀監會在聯合公告中稱,允許加工貿易企業可以以多種形式繳納臺賬保證金。
以嘉興康龍紡織為例,按今年8月23日起執行的第44號公告,每年就要押近千萬元的現金在臺賬保證金上,但根據9月5日的聯合公告,允許企業用保付保函的形式繳納,公司的現金流壓力頓時減輕。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由于紡織行業是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創造者,2007年1至6月,紡織服裝順差幾乎占據我國1125.3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半壁江山”。中國為了減少貿易順差和爭端,紡織行業首當其沖。
所以對浙江織造來說,9月5日的微調只是暫時的喘息。七月出口退稅大幅調整,八月的44號公告大限執行,九月又傳聞將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危機再現。
漫長的退稅余波
8月23日起執行的第44號公告被浙江織造業稱為“大限”或者“大考”。這是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對列入限制類的商品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次國家出臺的限制類商品目錄,盡管也是劍指貿易順差,但對企業來說,并沒有像7月1日出口退稅調整時的影響大。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表示,44號公告中,出口退稅調整商品有2800多種,而這次新增加的(限制類加工貿易商品)僅為1800多種。更重要的是,上次是出口退稅的直接減少或取消,而這次只是保證金從空轉變為實轉,增加了企業的現金壓力。
以一家年出口額達到1億美金的紡織企業為例,第44號公告意味著他們要在半年之內準備3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保證金放在銀行。
在浙江寧波,受第44號公告之累的企業達到370家之多,近1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調整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小企業,在限定時間內,如果不能組織到相應的資金,那就意味著停產。
“但總的來說,9月5日發的第71號公告中規定,下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延遲出臺,并明確除了現金以外,還可以以保付保函的形式繳納臺賬保證金。算算實際影響,確實不及7月的出口退稅。”一位紹興的紡織企業老板告訴浙江市場導報記者說。
洗牌:不是最后一次
在希望抑制巨大的貿易順差背景下,“出口退稅+加工貿易限制措施”是一脈相承的配套組合。去年9月,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自9月15 日起,我國調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
在去年的這波調整中,據寧波市外經貿局局長王仁洲介紹,寧波出口退稅率總體下調達4%—6%。在紹興,有關部門預計2007年紹興市減少退稅額將達到6.6億元。一半以上的企業出口商品會受到退稅率調整的影響。
出口退稅政策直接影響毛利率。因為不退稅的部分將直接計入生產成本,對于企業出口銷售收入來說,出口退稅率下調幾個百分點,理論上出口毛利率就下降幾個百分點。
有些企業不得不搶在退稅之前完成訂單。
紹興縣新天龍紡織有限公司是此次調整中受到影響較大的一家企業,粘膠纖維的出口退稅從11%下降到5%,被形容成“有一單虧一單”。為了趕在7月1日以前盡可能地完成所接訂單,平時5:30分下班的生產工人,現在為了趕進度,一直要加班到晚上一二點鐘,工人們也因此拿雙倍的工資。
但這種末班車只有一次,要擺脫困境,還是要想其他辦法。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紹興地區,僅靠2%至3%微利生存的紡織企業原本還有,自去年9月出口退稅率下調2%以后,今年要再降、再限已經完全沒有生存空間。
“別說下調兩個點,一個點都承受不了。”湖州一織造有限公司負責人無奈地表示工廠正在準備部分減產。“前幾年出口布料每米能有幾元的利潤,但現在即使每米布料利潤不足1元,這樣的訂單企業也只能接;而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點,每米布料的利潤就減少0.1元。”
在新一輪洗牌預期中,一些“小散亂”、低附加值甚至搞惡性壓價競爭的企業只能選擇逐漸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