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銷”何時迎頭趕上
從2002~2003年起,聯合國的采購政策開始偏重發展中國家,去年向聯合國供貨的前十大國家中,發展中國家超過一半。但是面對每年高達百億美元的聯合國采購訂單,中國企業卻沒能把握好機會,供貨排名甚至落后剛果,居第28位,所占份額只有1%左右(9月29日新華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據介紹,中國企業之所以與百億訂單失之交臂,并非因為產品不適合需要,聯合國采購清單上有諸如食品、醫療設備、藥品、帳篷、機動車、辦公用品、服裝、鞋等產品,多是中國的優勢產品,而且聯合國實際采購到手的不少產品卻是真正的“中國制造”,比如聯合國從丹麥采購的五分之一的產品都是貼上外國牌子的中國產品,聯合國難民署在中國直接采購的商品大約占40%,而通過第三國采購的中國產品占到60%。很顯然,是我們的營銷環節出了問題。
市場營銷包括市場研究、產品開發、定價、促銷、服務等一系列經營活動,是企業整體活動的中心環節,又是評判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功與失敗的決定要素。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后,我國企業已經開始重視營銷手段的運用,并且也不乏靠成功營銷而做大做強的范例,但是從整體上說,我們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機制都尚未真正成熟。特別是當“中國制造”闊步走向世界之時,“中國營銷”卻明顯滯后,沒有能夠及時與世界接軌,并顯示出應有的優勢,這使“中國制造”不但難以在國外市場占據更大的份額,而且沒有獲取應有的利潤回報,讓國外采購商分享了“中國制造”崛起的成果。
注重營銷策略,講究營銷方法,對于成功銜接產品與市場、生產與消費,進而搶占競爭致勝的制高點,實現企業發展目標越來越顯示出其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企業一再與聯合國百億訂單擦肩而過的教訓告訴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必須不斷地研究國際市場,認識國際市場,了解國際市場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熟悉國際市場交易規則和程序,據此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營銷戰略,才能適應并駕馭國際市場,逐步掌握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僅滿足于做制造大國、出口大國遠遠不夠,還要努力成為“盈利大國”。這就要求我們抓緊補上市場營銷這門課,只有插上“中國營銷”的翅膀,“中國制造”才能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