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特點及發展趨勢
2007中國服裝產業的縱深發展將為中國服裝產業格局、競爭力格局變化奠定基礎。國內企業成熟壯大、國際名牌蜂擁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對中國市場躍躍欲試,國內中小企業在夾縫中找尋生存之道,未來的中國服裝市場新一輪“洗牌”時代已經到來。2007中國服裝市場必然好戲連臺,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特點
(一)產業資源重新配置,市場竟爭模式逐步轉變。
1.梯度轉移初見端倪,省內流動仍是主流。我國主要服裝產區仍然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近年來,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飛漲、人力資源匱乏、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水電供給不足、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困難重重,產業區域性和企業的梯度轉移已見端倪。然而目前的梯度轉移主流仍然是“省內流動”。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企業對于生產轉移通常持審慎態度,“異鄉”辦廠的前期通常會“水土不服”,地方的政策和觀念意識往往成為轉移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企業在生產轉移的過程中承擔著較難預測的風險成本,企業勢必權衡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來進行目標地的選擇。
2.集群專業化發展,區域交叉合作廣泛。我國的服裝產業集聚地大多是以單一品種或專業服裝生產為特點,各區域有自身特有的優勢。目前,企業已不再盲目擴張,而是力求將區域和企業優勢作強,在優勢較弱或不具備生產能力的領域理智地尋求合作。區域交叉合作應運而生。例如,溫州企業為泉州企業加工西服,泉州企業為溫州企業加工茄克。
專業化激發了區域交叉合作,區域交叉合作促進了專業化,專業化和區域交叉合作把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帶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即:網絡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恰恰是“專業”和“合作”。區域的網絡化發展成為企業的發展壯大的一大加速器,也為跨區域企業乃至跨國企業的誕生打下基礎。
區域內已形成聯動關系,小企業最終放棄創品牌的混戰,為大品牌貼牌加工,區域內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場競爭模式從數量、價格向技術、品牌轉變。2006年,規模以上企業的產量增幅明顯回落,預示著數量競爭時代接近尾聲。大企業已經蓄積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以產品創新和渠道掌控能力為基礎的品牌競爭力大大提升。“數量”和“價格”競爭模式逐漸遠去,“科技創新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的意識和自覺行動,在服裝行業日益盛行。在產量平穩增長甚至維持原狀的同時,企業效益明顯提高。目前,企業用于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已經從生產規模轉向設計研發投入比重、設計研發人員比重、高學歷職工比重、生產自動化信息化程度、營銷網絡規模質量、品牌覆蓋率、單位面積銷售收入等。協會也已將“銷售利潤率”作為“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之后對企業進行考評的又一重要指標。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