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設:為“中國制造”正名
近來,國外媒體針對我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嚴重損害了我國相關企業的聲譽,對產品出口造成了影響。事件背后,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源不可否認,國人在澄清謬誤、據理反駁的同時,也應借此進行認真反思,提升產品質量,確保產品安全,重塑企業形象,為“中國制造”正名。
當前,提高質量,重塑企業形象應該高度重視企業道德建設。企業道德是企業做強做大的基石
道德水平影響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哲學的定位,從本質上決定一個企業的經營方向。所謂有道德的企業,就是指不給社會帶來沖突與摩擦,造成負擔,而是積極采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對人的方面,尊重人權,任何制度的制定及完善都重視人性;在對待產品方面,注重對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講誠信、負責任,充分考慮用戶利益;在對待利潤方面,只追求合理平均水平,視“利欲熏心、弄虛作假”為丑惡。
企業道德決定員工行為方式和職業道德取向。企業道德與該企業員工的行為方式直接相關。經營者的管理思想、經營追求,必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員工。企業的制度規范和精神追求最終將塑造它的員工職業道德標準,有什么樣的企業道德標準,也就會有類似的員工道德標準。當這種職業道德標準落實到全體員工的日常行動中,就會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企業道德事關企業形象塑造
產品質量和產品安全是企業道德標準的物化結果。企業倡導不顧社會責任和用戶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它就有可能選擇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做假賬逃避稅收,甚至為降低成本,不顧對環境造成重大破壞;也會讓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從事毫無安全保障的工作,而不肯對安全設施進行投入,因為投入會加大成本。反之,企業以“誠信、優質、負責”為標準,它就會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地做好自己的產品。中華民族崇尚“真”、“善”、“誠”,自古以來不乏典型,同仁堂信奉“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信條,恪守誠實敬業的藥德,不但堅守“不做假,不降標準”,即使在“非典”的非常時期也堅持不提價,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企業由此一步步發展壯大,歷經300多年而不倒。
與此同時,層出不窮的影響企業公眾形象的事件一直在強烈沖擊著消費者的神經。企業行為、企業產品、企業道德這些命題再也不僅僅是企業家自己所關心的事了,它越來越多地受到媒體、公眾甚至全社會的關注。不斷有一些企業因生產質量低劣的產品而“出名”,隨后便受到社會公眾的譴責,遭到用戶的無情拋棄。也有一些企業因奉行不當的道德標準遭受責難,先有蘋果公司“血汗工廠”事件,又有劣質奶粉及小杯裝果凍噎死嬰兒事件,最近又聞某地剛剛竣工尚未通車的大橋塌了,數10名還在拆除腳手架的工人命喪黃泉。自然,當事的企業也將品嘗自釀的苦酒,輕者三年兩載艱辛努力以后還會從頭再來,重者也許就此與熟悉的市場拜拜了。在一系列案例中,當事企業的規模越大,知名度越高,受到的沖擊也越大。企業道德建設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企業道德是一個嚴肅而又極易被忽視的課題。在不少人看來,企業道德顯得模糊而且抽象,沒有制度的約束,全社會也缺乏明確具體的評判標準,沒有相應管理機制和責任部門,全憑企業領導者的個人素養與操守。睿智的企業家已經認清了企業道德的重要性,并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尚有許多經營者看不到企業道德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忙于應付淺層的事務性管理工作,沒有把企業道德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還有少數企業經營者仍然抱著賺錢就是硬道理的信條不放。由此可見,人們對企業道德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亟待提高。
目前,國外對“中國制造”進行的信任危機宣傳尚未停止,國內企業應高度重視它的危害性,切不可以與我無關的心態自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應有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