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改制緩慢的背后
在《貨幣戰爭》這本中國的最新暢銷書中,有一個金融故事,講述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 Mohamad)房子被盜的故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馬來西亞前領導人馬哈蒂爾曾憤怒地抱怨稱,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那幫人操縱了貨幣市場。
(寓言中)馬哈蒂爾在房子被盜后叫來了一個名叫格林斯潘的警察,卻遭到訓斥,責怪他沒有關上自己的大門,心存不滿的馬哈蒂爾問:“為什么賊不去偷中國和印度呢?”格林斯潘告訴他“中國和印度的墻太高了,索羅斯翻不過去”,這段話被索羅斯這位金融家聽到了,他嘲笑道,鉆幾個洞就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
格林斯潘悄悄四處張望了一下,摘掉了自己警察的面具并承認,“我們”已經派了(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在2006年底前鉆幾個孔。欣喜若狂的索羅斯聽到這個消息后給自己的朋友發了短信,通知他們趕緊到中國去:“那里的人很傻,但很有錢。”
這是一個無聊的故事,而這本關于西方金融家操縱全球金融市場的書中,充斥著各種荒誕的陰謀論。但在人們思索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政策制定中最為棘手的難題時,這本書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令人矚目(出版商稱,該書正版與盜版的總發行量高達60萬冊)。
這個難題就是,中國政府為何繼續拒絕讓人民幣更快升值?自中國2005年中放棄了盯住美元的做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低于10%,考慮到美元的疲軟,這堪稱蝸牛速度。同期人民幣兌歐元匯率走弱。
美國因為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逐年上升而感到不滿(歐洲也日趨如此),這不是什么新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批評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做法,并呼吁中國政府落實2005年的決策,將重點放在針對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方面。
但搞清楚中國這邊的情況并不容易。中國政府2005年以來的立場——中國將致力于逐漸轉向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在解釋目前的局勢時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與中國經濟飛快的發展速度相比,支撐這一局面的決策過程,一直堪稱“激進地循序漸進”。除了少數沖擊外,新政策在全面施行前,要進行充分的試驗。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做法對金融業而言是明智的。中國國有銀行的問題之深,令人很難看出銀行業市場的開發,何以超過迄今實施的速度。
然而,匯率完全是另一回事。自中國打破人民幣與美元聯系匯率以來的兩年多時間里,中國出口商不僅銷量大幅上升,而且多數企業都保持或提高了利潤率,證明它們的競爭力和中國低廉的資金成本。金融機構——另一個令人擔憂的領域——也成功適應了匯率體制的過渡,而沒有產生任何明顯的問題。然后是農業。勞動密集型的蔬菜和水果產量和出口量都迅速增長。
既然如此,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很顯然,壓低人民幣匯率的后果越來越嚴峻。由于中國央行被迫購買幾乎所有流入中國的美元,中國經濟超常增長和人民辛勤工作的成果正流向外匯儲備,而這些資產將不可避免地貶值。
即使人民幣升值也不能解決貿易失衡(這是美中雙方的問題),人民幣繼續刺激著出口,并阻礙著推動國內消費、使經濟回歸平衡的進程。這一政府說了多年的進程,現在不僅是理想出路,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最高政治領導層的弱點之外,匯率調整方面的謹小慎微,也許緣于《貨幣戰爭》的虛構,以及對要求中國改變的外國人的長期懷疑態度。在金融方面,中國政策制定者在亞洲地區看到了兩個在外國壓力下“開放”的先例:日元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升值和東南亞開放資本賬戶,這些“開放”的后果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表露無遺。對中國人而言,這兩項政策產生的災難性后果都是他們決意避免的。在中國,沒有跡象表明在匯率方面會出現任何變化。政治議程——10月份召開的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以及明年3月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將把實質性辯論推遲到2008年中。
由于經常賬戶盈余規模龐大,加之在環境和能源領域面臨多重艱巨挑戰,人們經常談到,中國經濟無法保持目前的發展模式。但所有跡象顯示,就目前而言,中國將保持這種發展模式。而與此相左的外國建議,無論多么正確,也許只會事與愿違地帶來更少(而非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