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裝備業將成湖南千億元產業
- 湖南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凱歌高奏!
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81.7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14.75億元、利潤69.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44%、44.72%和135.76%;預計到11月,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都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機械裝備制造業將成為我省首個過千億元大關的產業!
省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李志堅認為,這些年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走出了一條創新求變的發展新路:創新發展思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創新發展方式,實現技術結構升級;創新發展環境,實現生產要素集聚。
創新,推動著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大步流星朝前邁進!
創新發展思路
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在“集聚式調整”和“開放式調整”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
“集聚式調整”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領域和空間布局上。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共有13個分行業,生產7000多個品種的產品。過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想當“全能冠軍”,結果事與愿違。
當不了“全能冠軍”就當“單打冠軍”!
近些年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收緊指頭成拳頭,集中資源重點發展工程機械、電工電器、汽車、軌道交通設備4個優勢產業,取得了喜人效果。如工程機械產業,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30.48億元,是2000年的6.6倍多。全國10大工程機械基地,目前長沙銷售收入居第二位,僅次于徐州,超過徐州指日可待;利潤連續多年居首位。今年的發展形勢更為喜人,中聯和三一都能過100億元。2006年,上述4大優勢產業的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占全行業比重已分別達67.01%、68.34%和64.96%。今年將超過70%。
在產業布局上,我省引導機械裝備制造業向長株潭衡幾個核心區域集中,形成若干個產業集群,如長沙工程機械集群、長沙汽車產業集群、衡陽電氣產業集群等。2006年,這4市的機械裝備制造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占全省的比重已分別達72.01%、74.33%和75.78%。
“開放式調整”同樣有聲有色。近年全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從高度集中的國有經濟向股份制、民營等多種所有制并存方向轉變。2001年,全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國有獨資企業為73%;目前已下降到不足10%。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從過去相對封閉式發展,走向更加開放。不少企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投大靠強”和“找帥當兵”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衡變并入特變電工后,單月產值突破3億元,1個月的產值相當并購重組前3年產值總和。
創新發展方式
近些年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全省機械裝備制造企業逐步摒棄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著低投入、高產出的效益型發展模式轉變。
過去,我省裝備制造業中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嚴重不足。這幾年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掌握了一批重大裝備的核心關鍵技術。如工程機械智能化技術,實現了傳統工程機械裝備向現代工程機械裝備的跨越;電力機車、地鐵及輕軌車交流傳動技術和變頻交流調速技術,實現了軌道交通裝備由交直傳動向交流傳動跨越;超高壓交流輸變電技術,實現了輸變電裝備由高壓向超高壓、特高壓跨越,電壓等級由原來的220kV上升到500kV、750kV、1000kV,甚至已達到目前國內最高電壓等級1200kV。機械裝備制造業新產品產值連續多年高速增長,今年頭8個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新產品產值236.32億元,同比增長72.4%,新產品產值率達26.8%。
從資源消耗型向節能環保型轉變,在全省機械裝備制造業也可圈可點。
行業自身的節能減排風生水起。在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等領域,淘汰和改造落后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大力推廣節電、節油、節煤、節水、節材生產和綠色制造,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全省機械裝備制造企業加快了新能源和節能降耗型機械裝備的研制生產步伐。我省已在混合動力客車、風力發電機組成套設備、核電設備等方面取得喜人突破。湘機集團已研制成功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并在大唐漳州六鰲風電場三期工程等風電項目設備采購招標中中標,今年開始批量生產。最近,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聯合三一集團等單位組建的南車時代電動汽車公司已掛牌運作,這是我國第一家集電動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研制生產于一體的企業。此外,我省機械裝備制造企業還積極為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產業提供節能降耗機電裝備。如長沙電機廠最近研制成功的YSP系列變頻調速電機與普通產品相比,可節電35%以上。
創新發展環境
優化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環境在我省好戲連臺。省委、省政府近年加大了對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繼今年7月出臺支持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后,9月初又發布了支持工程機械產業發展政策。關于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有關政策也已提上議事日程。政策引導對機械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無疑將產生重大影響。
眾所周知,生產要素所有者既注重產業選擇,更重視區域選擇。如,一家企業如果選擇進入裝備制造業,還得選擇在什么區域進入。一個地區要吸引要素所有者不斷向本地集聚,除了資源優勢外,最重要的就是產業政策。
省委、省政府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地位,將其列為全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予以悉心培育。省領導重點聯系的14個產業中,機械裝備制造業占有4席———工程機械、電工電器、軌道交通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雙百工程”的112個重點項目,機械裝備制造業達28個。
創新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環境,我省除重點支持帶動性強、創新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骨干企業(主機企業)加快發展之外,還大力扶持零部件配套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鼓勵主機企業積極采用省內零部件企業的產品,并向零部件企業輸出技術和管理,提升配套能力;同時支持零部件企業與主機企業同步引進、同步技改、同步發展;大力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盡快形成產業集群。
這些地方性產業政策的相繼出臺,必然有效促進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向我省機械裝備制造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