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批發市場升級改造速度加快
商品批發市場在構造商品貿易鏈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服務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批發市場也成了推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的流通方式的重要試驗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近日表示,我國批發市場正向第三代、第四代過渡,并實現商品交易市場的全面提升。
商品質量得到保障
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從假冒偽劣的集散地,偷稅漏稅的特區,藏污納垢的辟谷所,發展到目前的具有安全保障的商品交易的主戰場。
國務院規定的一個硬指標、硬任務,決不能含糊。
據介紹,現在全國大中城市應納入監管的有676個批發市場,其中479個已納入到監管范圍,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之前提高了15個百分點,還有29%的批發市場年底前要全部納入監管范圍。所謂監管,就是這些農產品批發企業要全面建立包括責任制度、檢測制度、臺賬和記錄制度、產品質量報告等制度。最重要的是全程監管,建立一個農產品全程監管的追溯制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業部已經在全國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檢測范圍已經擴大到全國37個大中城市蔬菜農藥殘留的檢測,36個城市畜產品“瘦肉精”和22個城市水產品藥物殘留的檢測,已獲得有效檢驗數據100多萬個。此外,從1988年開始,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323個國家級和部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建立省、市、縣的檢測檢驗機構有1780個。
銷售額占了半壁江山
目前全國有近8萬多個批發市場,成為中國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批發與零售的主要業態,2006年全國億元以上批發市場銷售額達到3.7萬億元。特別是農副產品、建材等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國農副產品與建材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對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滿足生產建設的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全國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有3875個,從億元市場數、攤位數、營業面積與成交額分析,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仍處于較快的上升區間。2006年與2005年相比,五金電料類增長49.3%,汽車類增長39.1%,化工材料及制品增長36.1%,金屬材料增長32.2%,建材增長22.1%,金銀珠寶增長52.1%,文化辦公用品增長47.6%,家具類增長39.7%,書報雜志增長33.3%,電子出版物增長35.6%,食品飲料增長27.6%,紡織服裝增長21.3%。
來自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共4370家,其中產地市場1500家左右,銷地市場2500家左右;2006年,全國交易額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772家,比2005年增加了161家,其中,交易額億元以上農產品綜合市場223家,億元以上專業批發市場549家。
2006年,中國農產品批發交易總額約為1.1萬億元,約占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4%。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并且這一比例仍在繼續升高;在全國大中城市中,經由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比例約占80%。
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中國商品流通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批發市場已成為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富民一方的有力支撐,也是使一些城鎮、一些產品打進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杠桿。批發市場已成為城鄉結合、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從事批發市場的就業人員有1000多萬,加上市場相關人員與他們的家人,實際上穩定了3000多萬人的生活保障。批發市場培育了一大批企業家與商人,生活資料批發市場低廉的商品價格滿足了廣大低收入階層的需要,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情況下,起到了一種補充作用,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
升級改造提升競爭力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說,農產品批發市場正進入全面升級改造時期,億元以上交易額的市場已經全部進行了升級改造。原國內貿易局、農業部、國家發改委曾先后對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備檢測設備和信息化設備提供了資金和國債貼息支持。檢驗檢測和信息提供等服務能力得到增強。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批發市場正處于向現代化推進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認為,商品批發市場正向第三代、第四代過渡,從綜合市場向市場細分轉變,從單功能向多功能轉變。
丁俊發介紹,第一代的特點是指馬路市場或臨街租用一些房子開設的簡易市場,或在一塊空地上建立的露天市場,實行攤位制、包稅制或免稅制,管理比較粗放。第二代是新建了一定的市場建筑物,專業市場開始興起,市場功能從批發、零售買賣,擴大到價格形成、運輸、倉儲、集散、住宿等功能,工商、稅務監管力度有一定增強。第三代市場硬件有較大改善,有的已商場化、品牌化、專業化,有了一定的信息網絡系統,實施同類項合并,規模明顯擴大。工商部門實行管辦分離,市場化運作程度明顯提高。第四代有了較現代化的商務與市場設施,科技含量明顯提高,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現代物流開始出現,集中度增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地、銷地、集散地商品交易與服務中心,市場的功能比較齊全,中介服務機構大量介入。
如何實現批發市場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第三代又向第四代轉變,丁俊發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搞好市場建設。第一,培育市場化主體,即培育一級批發商與二級批發商。目前,一級批發商很不成熟,且非常不規范。第二,培育市場化投入。要采取商業化運作,投資多元化,更多地吸收民間資本。第三,培育市場化管理。要成立股份制公司,按公司法運作。第四,培育市場化機制。要研究批發市場成長過程中的規律性,特有的模式,特有的流通方式,特有的組織方式。
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第二、第三代批發市場仍然占多數,提升的任務相當繁重。當前要進行商品市場改造提升試點。丁俊發提出,除農副產品以外,要逐步實現從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從占用大量土地以商品交易為主的模式向配送中心、電子交易中心、金融結算中心、會展中心等為主的總部經濟模式發展。同時,把經營商品與經營品牌、經營服務并舉,把市場融入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