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債拷問縫企信譽
在沉寂了兩年之后的縫機行業“三角債”問題又重新步入了人們的視線。
這一次,“三角債”問題像陣風一樣襲來,而這陣風吹得似乎比往年更猛。在各地政府及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時,這股風潮顯得有些詭異。
上世紀90年代,巨大的“三角債”累積資金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資料顯示,1990年底“三角債”累積金額突破2000億元,1996年約達8000億元,1998年猛增到10000億元左右。“三角債”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業因為資金原因出現停產、半停產和職工下崗現象,更重要的是造成經濟混亂,進而演化為經濟的全面衰退。
難逃怪圈
在所謂的“三角債”行為中,大部分是由于購銷合同中寄銷、代銷、賒銷等非即時付款的商業失信行為和超合同發貨、滯銷積壓產品,有的甚至是單純追求發展速度等原因所至。由于外債難討,企業不得不拖帳,從而進入了“三角”甚至“多角”的債務怪圈。
在縫機行業,三角債形成的原因和源頭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由于企業擴張迅猛,項目投資嚴重超支,造成投資缺口;二是企業虧損嚴重,擠占了企業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加劇了相互拖欠;三是企業產品沒有競爭力,為了套現造成賒銷,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商品交易秩序紊亂,結算紀律松弛,信用觀念淡薄也加劇了“三角債”的形成。
實際上,這些企業成立之初,也并不都是欠帳大戶。主要是朋友間出于“面子問題”,同時也是出于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一些中小企業急于打開市場局面,主動提出可以賒銷,由此埋下禍根。事實上,這些企業在資金實力上根本無法與成熟的企業抗衡,而這種低成本、低利潤的賒銷,像雜草一樣在市場中間蔓延開來,其中最無辜的受害者是已經建立起一定信譽的經銷商。
兩年前,由旅游業率先開始的“三角債”拖欠風引起了國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視,從而導致整個旅游市場的重新調整。今年,縫機行業也開始出現大規模的“三角債”現象,讓身在其中的企業和經銷商苦不堪言。
誠信缺失
為了搞活經濟,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出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包括商業貸款。企業為什么不去貸款,而選擇了賒銷與拖欠?這里表現出的就是企業的信用缺失。
北京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王鐵軍說:“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信譽問題;另一個是風險問題。關于信譽問題,從企業自身來講,誰都不愿意沒有信譽。但是,整體經濟環境存在信譽缺失的問題,引發企業‘三角債’,企業之間的利益糾紛無法得到及時、公正的解決,導致相關企業信譽喪失。”沒有一個企業家想成為無信譽的人。信譽問題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相信隨著市場經濟成熟,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進一步健全,這些問題會逐步解決。
因此,信用缺失才是企業乃至整個行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秘書長李迎豐表示,近幾年來每年我國因誠信缺失所造成的損失約達5855億元,其中因“三角債”和現款交易所增加的財務費用達2000億元。這只是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將遠遠大于直接經濟損失,包括因失信所造成的影響外商投資信心、合作意向,影響消費者信心和欲望,增加交易成本等等。
信譽重建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信譽關系之上的經濟,而信譽關系的變化與信譽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信譽高于一切”的原則,是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生活必須遵循的根本性原則。
李迎豐認為,重建信譽需要從營造信用氛圍和強化信用引導入手。信譽缺失是一面雙刃劍,整體結構、經濟關系鏈上的“集體失信意識”產生的結果對債權人、債務人都有害。前幾年我國有80%以上的企業深受“三角債”困擾,相互拖欠貸款已高達上萬億元。
在重建信譽過程中,一定要提高行業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如果縫機行業有勇氣建立企業信用透明公開制度,這將從環境上對企業有所影響。隨著我國在縫機設備行業地位的提升,可以肯定的是過剩的設備將走向海外市場,這其間大型的企業集團和以營銷為主的經銷商公司,其誠信度將是吸引海外投資和贏得市場的重要考量指標。
“你可以在所有的時候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定時期欺騙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美國前總統林肯曾這樣說過。當人們識破了你的“偽善”,人們對你將不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