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將過去以生產普通、低利潤縫紉機為主的產品結構調整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縫紉機為主的產品結構,不僅能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增長點,事實上,這種改變還將極大地增強國內縫制設備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我國縫制設備生產企業過去大多依靠低價、低附加值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國內企業間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整體而言,國內縫制設備行業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比較弱,尤其是在技術含量高的中高檔產品類型上,我國縫制設備企業眼下還很難全面與縫制發達國家競爭。
因此,隨著國內主要縫制設備企業原始積累的完成,適時調整產品結構,進行技術攻關,將有利于增強國內縫紉機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并形成各自的特色與優勢。
在標準公司董事長翁錫明看來,標準今年之所以能在產品產量有所減少,銷售收入與去年同期持平的情況下實現利潤的大幅增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2006年初,我們就系統地對公司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我們減少了一般、普通縫紉機品種的產量,進而加大了對技術含量高、利潤高、附加值高的機種的投入,如電腦縫紉機、專用特種機等。”翁錫明表示,“這樣做是因為這類產品能拉動公司利潤增長,由于這些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市場有需求,而且相對于普通、常規的縫紉機,這類機器利潤要更大。在員工工資、原材料、服務成本上漲及產量略有減少的情況下,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能帶動公司利潤的增長。”
由于我國服裝行業近年出現了勞動力緊張、電力緊張等問題,直接致使服裝企業對生產設備的要求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隨著國內服裝企業生產的服裝產品檔次的提高,他們需要性能更好,能省人力、電力的生產設備,如那些具有自動剪線、自動定針線等功能的機器,以及專用設備。而這種需求也迫使我國骨干縫紉機生產商紛紛對自身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將原來普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生產線替換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線。
縫紉機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是國內企業縫紉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要進一步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國內企業不可能永遠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翁錫明認為,“目前,稍有眼光的同行都在調整產品結構,這是形勢所迫,民族工業縫紉機產業只能調整產品結構,進行技術突破,這樣才能進一步發展,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甚至趕超全球縫制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