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手工裁縫在夾縫中發展
天山網訊(實習記者朱宏昌 實習生白楠報道)“裁縫店的生意沒法做了。”這是記者在烏市多家裁縫店采訪時聽得最多的聲音。
10月15日,記者走進烏魯木齊市長沙路一家叫“云霞裁縫店”的店面想了解裁縫店的境況。只見門口顯眼的位置立著一塊寫著“一元水洗”的牌子。進門,屋頂的掛竿上掛滿了洗過的衣服。在屋里靠墻最不顯眼的地方掛著許多布料。我說明來意,店主李云拍拍布料上的灰塵搖搖頭告訴我:“這都是上等的料子,可現在幾乎無人問津,好可惜啊!”她顯得有些無奈。
房間里的縫紉機偶爾嗒嗒地響幾聲,那只是李云給衣服做些小活。如今在這里縫紉機派不上大用場了!
李云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消費者都買成衣穿,很少有人來做衣服了。我想把我的這些手藝傳給女兒,可她怎么也不學。連我的女兒都不肯干我這行,說真的我有點遺憾。”李云的眼神中閃過幾絲暗淡。
烏市株洲路“芳香裁縫店”的胡燕敏告訴我:“上世紀90年代,許多人學手藝時最先想到的就是裁縫和美容美發。當時,我開的不到20平方米大小的裁縫店生意可以用一個‘火’字來形容。”
“那時侯人們買一套幾百元的衣服穿覺得很奢侈。很多人都喜歡到裁縫店量身做衣服,一套衣服的手工費少則可以掙到二三十元,多則七八十元。記得在1998年,我每天接到許多活,經常加班到深夜四五點,就那樣還忙不過來。一個月掙幾千元也是常事。這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
“當時,我們開裁縫店的在別人眼里都算是能人、有錢人。”
可是讓“胡燕敏們”始料不及的是,2004年后,很少有人做衣服穿了,很多裁縫店被擠到了干洗店的后面,裁縫越來越難干。
“我開裁縫店21年了,生意每況愈下,估計裁縫這行是干不下去了,現在我也準備轉行。有點舍不得,但沒辦法。”胡燕敏心不在焉地給衣服縫著扣子說。
然而,對于烏市青年路“特美思制衣店”來說,每天都有許多顧客來做衣服,有時甚至還要排隊。盡管店里有5個店員,但仍忙得不可開交。幾位經常光顧那里的顧客告訴我,“特美思制衣店”生意好是因為它在傳統手工裁縫的基礎上從服裝設計、剪裁等各方面不斷提高的原因。這正是“特美思制衣店”能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得以生存并發展的秘訣。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裁縫大都進入到了各服裝廠,成了服裝廠某個服裝加工環節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前給一些原料就能加工為成品服裝的“全才”寥寥無幾了。僅有不多的裁縫獨立開店,從事服裝的加工、設計等。而這部分能夠獨立生存下來并不斷擴大規模的裁縫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經營理念等方面不斷創新,能為顧客設計并制作出彰顯個性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