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縫紉機
關于縫紉機是誰發明的,一向眾說紛紜。其實,第一臺縫紉機是美國人伊萊亞斯·豪(1819—1867)發明的(專利號:4750)。伊萊亞斯·豪生長于馬薩諸塞州的斯賓塞,并于當地一家紡織廠由學徒工成長為一名能干的機械師。也許是興趣所致,他潛心于縫紉機的研究,到1845年4月,終于創造出一臺實用的縫紉機。公開演示證明,他的發明要比敏捷的縫紉手工操作效率高出5倍。伊萊亞斯·豪因自己發明的機械在美國的市場化難以成功,遂于1846年去英國,并將機器的英國版權賣與一位生產婦女束胸、鞋和雨傘的大制造商威廉·托馬斯。但當他返回美國之際,卻發現一些制造商,包括艾薩克·勝家已經開始生產和銷售與他發明類似的縫紉機,于是一場曠日持久、從1849—1854長達5年的維權訴訟開始了,并且最終捍衛了自己的專利權。1865年,豪在康涅狄格建立了BridgeportHowe(豪)機械公司,其產品在1867年巴黎展會上贏得金獎。
另一方面,1790年,英國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洞,后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1841年,法國人發明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1851年,美國工人艾洛克·梅里特·勝家(與上述勝家為兄弟)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并成立了勝家公司。這一時期的縫紉機基本上是手搖式的。 縫紉機的發展1859年,勝家公司發明了腳踏式縫紉機。托馬斯和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后,1889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動機驅動縫紉機。從此開創了縫紉機工業的新紀元。
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采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便攜式家用縫紉機。1950年以后,進一步發展了家用多功能縫紉機。
建立于1851年的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在當時美國的縫紉機產量僅次于時鐘。1870年,美國生產縫紉機的公司有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為70萬臺。到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1000萬臺縫紉機。可以說,在較長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縫紉機的生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原西德、意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仍然生產高檔傳統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用縫紉機。在此時期,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并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而韓國特別是中國臺灣也抓住機會,使得縫紉機工業崛起,生產中、低檔縫紉機并投入國際市場。
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電腦控制的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此后又逐步用于工業用縫紉機。80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于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發展至今,形形色色的縫紉機已達6000種以上。
縫紉機在中國
縫紉機最早何時出現在中國已無從詳考,想來這第一臺稀罕物必屬舶來品無疑,因為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即1872—1900年間,英、美、德等國商人僅于上海設立的縫紉機銷售點就達數十家,而最早經營縫紉機銷售、修理的中國人所開店鋪也在上海,叫美昌縫紉機商店。至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進入縫紉機整機生產的萌芽時期,從1927年上海協昌縫衣機器公司的紅獅牌草帽縫紉機,到1940年代的“飛人”、“蜜蜂”、廣州的“華南”等,無不經歷了外國資本的打壓,技術發展的艱難,幸存者也是舉步維艱,產量極其有限,暴露出當時民族工業的脆弱乏力。
新中國成立以后,協昌的“無敵”、阮耀記的“飛人”生產發展迅速,并逐步在全國形成了銷售網絡。而1950年開始的三年朝鮮戰爭還客觀地推動了縫紉機、特別是工業縫紉機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東北軍服廠,并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制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愿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行業內首家公私合營的上海惠工縫紉機廠(原名上海惠工鐵工廠)的肩上。當時的上海,正值美蔣發動“二·六”大轟炸,城市普遍停電、停水,生產生活困難重重。為了完成工業縫紉機的研制、生產任務,“惠工”廠的職工夜以繼日辛勤工作。困了,就倒在機器旁打個盹。沒有電,就手拉皮帶進行生產。靠這種感天動地的精神,“惠工”廠提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生產出我國第一批工業縫紉機,有力支援了朝鮮戰爭和國家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