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后去印度開發市場
CISMA2007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CISMA2007之后,在不舉辦CISMA的年份里,我們將去哪里?哪里的市場需求是縫機行業期待的?
市場的需要就是企業發展的動力,這幾乎就如真理一樣普照天下。縫制機械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幾乎都在尋找各種商機。商機的出現就是市場的需要,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時代背景下,這樣的需求有時近在咫尺,有時卻也相隔萬里。
正在積極籌備中的“2008中國縫制設備展示會·印度”恰好印證了這個道理。
印度目前已經成為繼中國之后全世界第二大服裝生產國,但在擁有大量的服裝生產能力的印度,卻唯獨缺少縫制機械整機以及其配件的生產能力。早在1999年,印度政府就啟動了對服裝產業的扶持政策,銀行提供低于普通商業貸款7個點的貸款。這一政策在近幾年里所發揮的作用是:印度服裝產業在近五六年的時間內發生了令人震驚的變化!
有一組數據,我們可以拿來參考:5年前,印度紡織服裝年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但從2006年以后,由于歐美國家對中國實行反傾銷設置各種障礙之后,導致了部分原先在中國加工的服裝訂單流向了印度等亞洲第三世界國家。一時間,印度在國際服裝出口市場上獲得了空前的好機會,出口總額大幅度增加。2006年的出口增長幅度從原來的10%一下躍升至18%以上。
對此,印度的財政部長把話說得很透徹,印度政府將長時間支持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勢頭。
印度的服裝、縫制加工業其實起步時間并不晚,但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政局動蕩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服裝、縫制加工業的裝備早已經過時。但印度因為有了政府的扶持政策,客觀條件又是那么充足,以及進口原棉、人造纖維、紡織服裝機械等各種關稅都有所下調,必然要挽起袖子大干一場。因此,大量的服裝加工、縫制加工設備亟待更新。
印度的服裝企業也知道現代化機械的好處,印度已經有大量的資本密集型的紡織服裝企業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而擴張的基礎就是裝備能力的擴大。如此一來,中國的縫制機械行業如果作壁上觀,當然有些說不過去。
不過,現實地說,印度幾乎沒有規模以上的縫制機械生產企業,而當地那些有一定規模的紡織服裝企業大都用的是德國和日本的設備,但這并非說中國機器就沒有市場。
正好相反,印度市場的特點是規模企業少,中小企業占據了巨大市場,由于中國產品的“性價比”遠遠超過德、日產品,因而從設備購置能力這一角度考慮,當地中小企業在更新縫制設備之時,中國產品優勢盡顯。
商機來了,就看我們如何去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