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修工的吶喊
一個好的機修工是保證企業設備正常運轉,產品質量穩定的關鍵人物。現在的問題是常年戰斗在縫紉機維修領域的縫紉機機修工,到底是屬于哪個行業?歸誰管?機修的業務水平靠什么進行評定?
自縫紉機走進中國,行業內就沒有對機器維修方面的級別的嚴格定義,職稱的評定也不規范。縫紉機維修是手藝活,還是一個工種,機修工自己也吃不準。他們每天在企業工作,整天與縫紉機打交道,應該屬于技術工人,也確實被別人叫成維修工,但“工”在何處?真正能夠解釋的理由恐怕就只有一點,因為機修工是與機器打交道的人,而其他與機器打交道的人都是這個工,那個工的。機修工作與生產制造行業不同,每天接觸的機器種類多,型號雜,很難用一個象機加工行業那樣固定的技術評定模式來評定其技術水平。這使得機修工很尷尬,到一個企業應聘,待遇是與老板“商量”出來的,由于這是個體行為,機修工的工資水平現在越來越低,很多干了十幾年的機修已經離開這個“行業”。
隨著服裝加工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從事縫紉機維修的人員不斷增加,年輕人越來越多,那么企業在使用機修的依據是什么?如何進行考核?由于現在由于沒有規范性的標準可依,造成目前企業在內部提拔機修工和外聘機修工走后門、拍馬屁、送大禮的現象時有發生,破壞了機修工在人才市場的競爭規律,形成外行管、內行恐的不良局面。
目前大型縫紉機生產廠家、服裝企業(國企以及民企、私企)在選用機修工時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內部提拔;一種是外聘。現代企業在內部提拔和外聘都是遵循“唯才是用”的原則。由于“才”的標準沒有,大家的能力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檢驗。如果機修工要換一家企業重新發展,那么他就只能被再一次進行檢驗。
高水平的縫紉機維修不是一年兩年就學得好的,學習縫紉機維修可以說是經歷了千辛萬苦,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清楚。機修工的水平怎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接受?工作怎樣才能得到量化?縫紉機維修的技術水平什么時候能夠與技術職稱掛鉤?什么時候能有一種正規的技術證書證明自己的身份?期待著社會對縫紉機維修人員進行職業定位,如果有標準出臺,勢必使能者輕松上路,濫竽充數者步步為艱,機修工、企業老板也不用為聘用待遇問題發愁了。
服裝設備的品種、型號、規格多如牛毛,整體上分為:縫前、縫中和縫后。服裝企業是從其具體實際情況及經濟實用的角度出發,從眾多同類服裝設備生產廠家中挑選性價比較高的知名設備來滿足自己的企業需要。
服裝企業日常需要購買的零配件主要集中在那些容易遺失、損壞、磨損以及一些外殼上的零配件。因為經常要購買、更換這些零配件,故希望其質量好、耐用,以減少購買和更換的頻率。現在有好多服裝廠的設備是進口的,一旦那些常用易損的零配件損壞,購買進口原裝的零件又貴,甚至很難買到,所以總有人試圖尋找價廉物美的替代品填補空白,于是仿制品便大行其道。可惜的是市場上買來的那些產品價格雖然低了很多,但總不太好用,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重新修磨改造才能使用。如果不是內行的話,真的很難辨別其部件的真偽。
由于服裝企業使用劣質零件影響了其他零配件的精度,縮短了整個設備的使用壽命,從長遠來看極不劃算。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繼續蔓延近來比較流行的做法是生產企業多采用少數核心部件選用進口或高質量的零配件,其他非關鍵的零配件用國產中較好的配件,這樣比較經濟實惠,顧客樂意買。但要強調的是,整機廠對于那些易損耗、易遺失、易折斷的零配件也應視為重要部件而采用質量較好的,以方便使用與維修,如壓腳、針板、送布牙、機針、彎針等。
現在很多的整機企業都是依據市場的需求來生產各自擅長的產品,但每個廠家從整機的設計及生產、零配件的選配等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標準,往往為了搶占市場,蘿卜快了泥也帶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