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威脅“中國制造”
- 真正威脅中國制造安全的是被國際采購商操控、像提線木偶一樣的命運,利達和中策這兩個同處“安全危機”之下,卻上演完全不同悲喜劇的個案,或能幫助中國制造反思并重新選擇
張樹鴻自殺了,在美國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宣布召回鉛含量超標玩具的九天后。短短的九天對51歲的張樹鴻來說是一重重希望與一重重絕望交錯糾纏、最終走投無路的九天。在這九天里,國際輿論關于對“中國制造安全”問題的指責一度達到巔峰,美國媒體甚至表示:中國人先是搶走了我們的工作,后來試圖毒死我們的寵物,現在又想毒死我們的孩子……一度積極的、渴望自救的張樹鴻最終感覺到絕望。
在過去的6個月,全世界的媒體都將他們的焦點對準了中國制造的安全問題。半年間在美國相繼發生的針對中國寵物食品、牙膏、輪胎、玩具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國際輿論對這一問題持續的、大肆的渲染將中國制造逼到了危險的關口。
2007年9月,先后前往廣州、佛山、杭州、青島,走訪了被置于“問題產品”漩渦中心的玩具、輪胎、谷朊粉的制造企業及有關專家、協會組織和政府部門,我們試圖找到威脅中國制造安全的真正原因。
盡管張樹鴻的死未能挽救其苦心經營的利達公司,但張樹鴻的死幫助更多試圖尋找理性秩序的人們,幫助我們揭開了真相,這是一個全世界所熟悉的卻又多少出乎意料的真相:真正威脅中國制造安全的是其被國際采購商操控、像提線木偶一樣的命運。
中國制造憑借物美價廉在過去十幾年間逐漸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但是在收獲微薄利潤并消耗大量資源的背后,中國制造所獲得的來自全球買家(包括消費者)的認可卻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吝嗇。作為全球產業鏈上的一環,一個產品從確立標準、設計產品、確定供應地到進入生產、進入批發、零售環節——在這個漫長的旅行中,中國制造基本上只承擔了一個簡單的“加工工廠”的角色(尤其是在過去6個月間發現問題的多數中國造)。
這個單一的角色意味著什么呢?你要滿足復雜的、不斷變化的、各國的產品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國際采購商可能并不樂意于向你透露你生產的產品將銷往的國家;你要完全按照產品的設計模板照單加工,即使設計本身可能存在各種缺陷;在議價方面你可能永遠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因為總可以找到能夠替代你的更便宜的加工工廠,所以你的產品變成有品牌的商品后將價值幾何,將為采購商創造怎樣的利潤與你無關;最后這些產品通過哪些渠道、銷往哪里,你無權知道或者無從知道……
這個弱勢角色致使今天中國政府給予中國制造的一些優惠政策,最終變成了對國際采購商的補貼;工廠員工應該享受的一些福利最后進入了采購商的口袋;中國制造試圖提升品質、改善質量的利潤空間被精明的采購商壓榨而去……反過來,當產品在銷地國家出現由于不符合當地標準、設計失誤、質量缺陷等問題,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種事故時,消費者、采購商包括輿論則會一齊將矛頭指向中國制造。張樹鴻死了,但是否還會有下一個張樹鴻?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對此曾有深刻的總結,在產業鏈全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是你組織別人的資源達到自身發展的目的,還是你扮演一個被別人組織去達到別人目標的角色”。今天真正威脅中國制造生存的是我們普遍的只能扮演一個被組織者,還不能升級成為一個組織者。
我們發現,與走向死亡的利達截然不同的是杭州中策輪胎正努力將自己變成一個全球產業鏈的組織者:在過去十年間走過了代工過程的中策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他創建了自己的品牌,他在美國、德國、加拿大、中東等地區選擇自己的經銷商,并且主動淘汰他認為并不合格的經銷商,他設計自己的產品,并保障產品擁有嚴格的符合各國要求的更強的標準,他成為產業鏈條上強勢的利潤分配者之一……作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全球產業鏈的組織者,他在“中國制造危機”中非但安然無虞,而且獲得了逆勢增長。
對于十數年來在“中國工廠”道路上苦苦追尋的中國制造來講,這兩個同處“安全危機”之下卻上演完全不同的悲喜劇的個案,或者能幫助中國制造反思并重新選擇。
利達 一個提線木偶的死亡
張樹鴻決定以極端的方式跳出一場漩渦的中心。2007年8月11日下午,這位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給廠里2500多名員工結清了工資,并給每人額外多發了100元錢。員工們都很高興,他們覺得這100元也許意味著老板有信心、有辦法帶領大家走出近日來利達所遭遇的“信任危機”。但張樹鴻沒有對員工期許的眼神回以鼓勵的言語,他開著一輛農用車到今年他新蓋的三棟廠房看了看,之后在這個十幾年來他精心打造的玩具帝國的一間倉庫內,張樹鴻選擇了上吊自殺。
張樹鴻今年51歲,香港人。1993年他參與投資創辦佛山利達公司。由于其他股東或身體不好,或年齡已大都不參與佛山利達的具體事務,把經營全權委托于張。十幾年間,在張樹鴻的勤力經營下,利達從當年的無名小廠變成了佛山第二大玩具企業,并與美國最大的玩具商之一美泰建立了15年的合作關系,在出事前利達還被美泰稱為“最可信任的供貨商之一”。但今年8月,正當張樹鴻大建廠房,四處招募工人,準備迎接出口旺季的到來時,一場“禍事”從天而降。
眉毛之劫
2007年8月2日,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6.7萬件鉛含量超標的兒童玩具,這批產品正出自佛山利達。起初,美泰以“正在調查中”為由,拒絕透露生產廠家的名稱。但美國媒體迅速把這一事件與之前來自中國的“有毒的寵物食品”、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和“致命輪胎”聯系到了一起,并稱:中國人先是搶走了我們的工作,后來試圖毒死我們的寵物,現在又想毒死我們的孩子……等。
據一位與張樹鴻相識多年的廣東玩具企業透露,盡管輿論壓力日益加大,但在8月2日美泰仍然堅持將新的訂單交給利達生產,它對利達產品的信任由此可見。為此,張樹鴻迅速換掉了此前帶來問題的油漆供應商,并啟用了經過美泰認可的油漆供應商。張樹鴻急于出貨,以彌補召回可能帶來的高達3000萬美元的損失,并于8月3日、6日兩天先后向佛山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交報告:“懇請貴局予以監督及跟蹤檢查,盡快恢復生產和出口業務為盼。”
但據當地媒體報道,地方檢疫局的回應是,除非美泰方面能出具證明,承認自己對此事有疏忽并承擔部分責任,否則利達產品不能出貨。“我們把此要求轉述給美泰,沒料到美泰不但不提供幫助,反而把公司的名字對外公布。”一位利達高層在事后這樣向媒體表述。
8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出通告,要求利達停業整頓,暫停產品出口,情節嚴重的違法犯罪當事人將移交司法部門嚴厲查處。這對急于扭轉困局的張樹鴻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時利達廠房里還擺放著新生產的價值大約1600萬港幣的合格產品,但這紙禁令使張樹鴻喪失了從困境中自救的信心。至今,廣東地區不乏有玩具廠商認為,是政府的一紙禁令讓張樹鴻感到絕望,以至自殺。
2007年9月,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玩具實驗室副主任陳陽對此回應說,“一個企業的產品出現問題,國家在沒有徹底了解情況之前,必然要暫停它的出口,不論是食品、輪胎都是如此,這是從大局出發。”
9月4日,當來到位于佛山南海區的利達廠區時,這里已經是一片凋零。此前招募新工的牌子還冷冷清清地豎在三層辦公樓的下面,廠區內停著幾輛小型貨車,零零散散地擺放著一些還沒有被清理走的貨物。門衛對記者似乎已經十分熟悉,對于各種提問均以沉默作答。事實上,不僅是記者,郵遞員、洽談業務者都不被允許進入廠區。
一個在工廠門外的雜貨店打麻將的利達工人說:“公司算是倒了。廠里的貨都準備拉回香港去。現在這里到底是誰負責也不知道。廠里現在只剩下幾十個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利達干了十幾年的元老,他們在做一些收尾工作,也在等待公司的安排。”“以前公司一天能出幾十個柜的貨,現在看不到希望了。”另一個工人說。張樹鴻的朋友介紹,張一直未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玩具廠上。在員工中威信很高,召回事件剛發生的那幾天,工人們自發組織起來護廠,怕有人趁火打劫。張樹鴻出殯那天,很多工人聚集到一起都要求見張樹鴻最后一面。
從廣東質檢局處了解到,美泰召回玩具的根本原因在于,利達生產的玩具娃娃的眉毛處鉛含量超標,而另一家同樣因鉛超標而被暫停出口的企業——東莞漢勝木業制品廠,超標鉛存在于玩具火車的“STOP站牌”上。這位匿名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的質檢局人員對此亦唏噓不已。對這兩個細微位置含鉛量的疏忽使利達和漢勝這兩家玩具制造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問題油漆的背后
與張樹鴻相識多年的廣東玩具制造商張介寧(化名)說:“極端點講,利達和‘中國制造危機論’根本扯不上關系。理論上任何一家制造企業都不可能保證它的產品100%不出問題。何況,當加工工廠完全按照國外采購商的要求走完了一個流程之后,忽然出了問題,難道就應該把責任全部歸咎于加工工廠嗎?”張介寧的質疑是廣東大部分玩具商共同的心聲。在廣東省玩具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卓明看來,產業界更應該透過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看到中國玩具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生存狀態及背后隱藏的危機。
使用了不合格的油漆原料是利達與漢勝產出問題玩具的主要原因。對于漆料的來源,漢勝的負責人曾含糊地對媒體表示,油漆是漢勝負責采購的,通常每年都會要求油漆供應商出具一份第三方檢測報告,但也只是抽檢,因為費用太高。而經求證,佛山利達的“問題油漆”來自一家叫東興新能源的公司。東興于今年4月初在網上向東莞一家色粉(油漆的學名)廠購買了500斤色粉,但并不知道這家企業提供的無鉛證書及認證證書都是假的。
據本刊走訪調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整個玩具行業對安全問題高度重視,幾乎每進一批油漆都會拿到當地質檢部門進行檢查。同時,每上一款新產品都要在大批量生產前對設計、工藝、原材料進行全項目的檢測。但近年來,很少有企業做這樣的檢測了。此外,廣東質檢局發現,不論是美泰還是宣布召回漢勝產玩具火車的美國玩具商RC2都把對玩具廠質量保證體系的檢測次數減少到每兩年一次,而在這兩年期間,玩具廠的原材料來源、生產體系都可能出現變化。可見,檢測流程已經出現了漏洞。
李卓明認為,玩具生產廠在用料和檢測上的不夠嚴格與受到外國采購商的利潤壓榨直接相關。有數據顯示,一款玩具上每一種顏色的檢測費用在450元左右,顏色越多,費用越高,而這一成本通常要中國工廠獨自承擔。但“近些年,銅料、紡織材料、石油化工價格不斷上漲,加上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等,玩具成本大幅提升,但國外的采購商不但沒有提高采購價格,反而在不斷壓價。中國玩具廠的利潤空間甚至不到5%。這迫使一些生產商不得不在原材料上尋找利潤空間,最終造成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在這一點上國外采購商負有更大的責任。”李卓明說道。
除了壓價,一些外國采購商還向中國玩具廠索取回扣。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品牌商在下單的時候明確表示,你的利潤我很清楚。如果你不同意把利潤的2—3個點返還給我,我的單就轉給別人。由于競爭無序,利潤再低的訂單也有企業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前幾年美國一家大玩具公司的總裁到年底時向廣東地區的玩具廠提出,由于出現經營性困難,需要每家企業從利潤中向其返還10個點,如不同意,今后將很難從這家公司拿到訂單。一些規模較大的工廠當即拒絕說:“如果你下單時說是這樣的價錢,我們就不會用現在的材料給你生產。”之后,這家公司對不聽話的工廠做出了制裁,把訂單給了一些小企業,后來發現小企業不但不能按時出貨,而且無法保證品質,這家采購商不得不再把訂單交回原企業生產。
“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既是利益的共同體,也是責任的共擔體。責任與利潤應該是成正比的。國外采購商獲得的利潤越大,責任越大。”北京安邦咨詢公司副總裁賀軍說,“但由于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使得別人一股腦、一刀切地把問題推向中國制造,而我們卻無力,也不敢還擊,只能自我消化。除了升級,中國制造企業別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