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在“創新”中提升“品牌價值”
白手起家
1976年,江蘇常熟白茆鎮山涇村,24歲的高德康發起成立了一個小小縫紉組,這個袖珍型的企業,就是今日擁有幾十億元資產的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創業伊始,情況如下:
員工:11人;設備:8臺新舊腳踏式縫紉機;地點:租用當地江學成老中醫祖居幾間房子;流動資金:縫紉組員工的零用錢;業務:縫紉修補、來料加工。在此基礎上,1980年正式成立了山涇村服裝廠。
代工起步
依靠良好的加工質量,山涇村服裝廠漸漸地吸引了一些客戶,人員發展到了30多人,還添置了不少設備,廠房搬到了生產隊的二樓,高德康又到上海一些服裝企業聯系來料加工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該廠合作的上海公司漸漸多了起來。
有了來自上海的訂單,山涇村服裝廠慢慢走上正軌,但產品和原料的運輸卻成了問題。常熟到上海70多公里,那時企業連個摩托車都沒有,只能依靠自行車來回運送。在寧滬公路上,高德康騎著自行車馱著一百多斤的貨物,風里來,雨里去,經嚴寒,歷酷暑。
經過一番努力,山涇村服裝廠還和上海一些知名服裝企業漸漸建立了代工關系。1982年,高德康爭取到了上海一品牌服裝的代工訂單,第二年,企業更名為常熟白茆羽絨服廠,開始有了一些積累。1986年,他們投入30萬元建起了新廠房,并購買了小汽車,解決了擴大生產中的瓶頸問題。依靠嚴格的企業管理,他們廠的產品質量、產量都超過了聯營廠。
“旁枝竟然超過了主干!”這引起了上海總廠的警惕,于是總廠在不聲不響中,中斷了與常熟白茆羽絨服裝廠的業務聯系。
借牌生產
合作伙伴的離去沒有壓倒這個問世不久的小企業。失去業務的第二天,高德康就來到上海一家羽絨服裝廠,向該廠的領導表明了合作的意向,提出的要求是———“貼牌生產”。通俗地講就是借用人家的品牌,并按他們提供的樣子進行生產,至于產量多少,如何銷售,人家一概不過問,而高德康為使用這塊“上海產品”牌子,付出的代價是每年25萬元。
談起這段合作的經歷,高德康對記者說:“20世紀80年代后期,市場上各種需求剛剛釋放,羽絨服風靡一時,即使是在大城市,人們也要憑票走后門才能買到一件。‘上海產品’是質量好的代名詞,這正是我們創業初期缺少的。”在求大于供的大背景下,高德康他們大獲成功,1989年,企業賺到了第一個100萬元,1990年,利潤達到了700萬元。
亮出品牌
借牌生產羽絨服,讓高德康認識到了品牌的價值,在投資150萬元擴大產能的同時,開始設計自己的“波司登”品牌。廠里專門成立了品牌設計小組,最終確定了“以一對振翅飛翔的翅膀托起波司登及英文簡寫”的圖案,并在國家商標局成功注冊。有了自己的品牌,高德康卻沒有急于將其亮出來,因為當時他感到時機尚未成熟。
1991年,企業更名為“常熟市康博工藝時裝廠”,贏利1100萬元,1992年更名為“常熟市羽絨制品集團公司”,贏利1400萬元。同年企業又投資2000多萬元,把生產能力擴大了4倍,1993年贏利2500多萬元,并更名為江蘇康博集團公司,高德康任董事長。隨著企業的發展,實力也越來越強,在重新組織好代理商的基礎上,高德康決心打響自己的羽絨服品牌———“波司登”。
不過,此時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賣方市場已變成了買方市場,羽絨服不再是做一件就能賣一件。1993年至1994年期間,全羽絨服行業超過80%的企業虧損,作為新品牌的“波司登”,日子更不好過————2000多萬元的產品滯銷壓庫,這讓高德康的心情一下子涼到了冰點,頭上也添了無數白發。
反客為主
就在企業陷入困境,高德康感到絕望的時候,北京的王府井百貨公司給他打了個電話———“我們要搞羽絨服反季節促銷,你們參加不?”
“參加!”———高德康一錘定音,對于波司登來說,這是根送上門來的救命稻草———不進行降價促銷,這些產品就要壓死;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來年就無法開工生產。
當產品價格降到不到原來的一半時,又引發了消費者的搶購熱潮,僅在王府井百貨公司,就創下了日銷售800件的紀錄,隨后在其他城市,“波司登”也開始降價促銷。
“這次降價雖然是虧本甩賣,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品牌推廣的作用。”高德康說,“這讓不少消費者認識了我們的品牌。”
通過反季促銷這“反客為主”的一招,波司登回籠了近1000萬元貨款,但畢竟還是留下了1000多萬元的赤字。
從財務上看,這是企業前所未有的一次慘敗,各種說法開始冒出來。有的說:“目前市場供過于求,不如不做羽絨服,轉產別的產品。”有的說:“近年暖冬頻現,不如先歇一歇。”有的說:“打自主品牌吃力不討好,不如繼續給人家做貼牌。”……
對癥下藥
面對種種質疑,高德康開始總結經驗教訓。“為什么會遇到這么大的困難?”高德康分析,首先,是自己的產品本身存在顏色、面料、板型、款式、質量5個方面的問題。在顏色上,過去是千人一色,現在是一人一色甚至一人多色;在板型上,我們沒有研究不同地區消費者身材的特點,結果造成羽絨服不合身。面料上也落后于流行……一句話:產品本身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對“波司登”,代理商和消費者都不熟悉,在宣傳方面做得不夠。
除了找到自己的原因,高德康也看到了當時市場上羽絨服的通病———缺乏美感。由于里面70%以上填充的是羽毛,所以不僅臃腫肥大,笨拙不便,而且有時候羽毛還會從衣服里鉆出來,很不雅觀。
找到了病因,就要對癥下藥了。1995年,股份制改造后的康博集團投資8000萬元在短短4個月內改造了生產線,引入了專業設計團隊,對“羽絨服”動了大手術,開發出了新一代“波司登”羽絨服。
同時,康博集團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構建起自己的銷售網———在銷售上摒棄了代理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為前一年波司登的滯銷已經讓代理商們心有余悸,自然不會為他們不看好的“波司登”羽絨服賣力推銷。
對于高德康來說,這一次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因為8000萬元的投資,在當時幾乎是企業的全部資產。
1995年秋,新一代的“波司登”
羽絨服正式登場了————含絨量達到70%,臃腫羽絨服變成了輕薄短小、款式新穎、手感柔軟,極具時裝特色的新式服裝,這種完全不一樣的羽絨服一下子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
就連一向沒有多少需求的華南市場也來要貨!生產車間里,燈火通明,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波司登”羽絨服,但仍然難以滿足需求。
1995年底一算賬,產品銷量達到62萬件,銷售額超2億元,毛利潤達3000多萬元。在1996年2月的總結表彰會上,高德康這樣評價,“這是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