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必須走品牌創新之路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幕式”上表示,在目前全球產品過剩的情況下,中國的紡織企業需要培養人文價值領域的創造力,樹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對產品價值的貢獻率。
商務部的統計表示,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有3%~5%,出口模式代工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紡織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尚處在加工制造階段,成長模式仍以粗放型為主,整體出口水準低。
據了解,紡織品長期無法擺脫缺乏品牌的窘態。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指出,從數量上大陸已成為全球紡織第一大國,產品品質也很好,但卻沒有賣出應有的價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品牌。今后務必要在品牌上加強努力,而不僅是偏重在數量上的擴張。
杜鈺洲認為,協會今后將借由整合企業、大專院校與創意產業資源,輔導優質品牌與品牌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并在適當的時機建立紡織成衣產業文化創意指導中心與服務平臺。希望這些措施能逐年提高自有品牌在海內外市場的占有率、提高自有品牌對大陸紡織工業成長與轉變出口模式的貢獻。
杜鈺洲說,當代中國服裝產業要創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已是時代性課題,是從事這個產業的企業、企業家、設計師的歷史責任。
專家表示,中國服裝業如想崛起,那么首先應從質量抓起。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把提高服裝品質上升到一個戰略化的高度來審視,從服裝的硬件生產水平——廠房、設備、技術、流程,再到服裝的軟件生產水平——產品定位、面料選材、款式、流行趨勢的把握等多方面的進行整合,從面料入庫到成品出庫,嚴把質量關,才能真正鍛造國際化的品質,為提高品牌力打好基礎。
其次是渠道創新。國內目前主要銷售渠道還局限于大流通、大批發或為國際品牌代工的階段。事實上,如果想在服裝銷售中占得先機,那么首先應該擁有一條屬于自己的銷售渠道。
對于高檔品牌來說,體現的是消費者的身份、尊嚴、地位、品位及對成功的渴求。這種感受則更多來源于品牌的定位及文化。當有了一個核心定位后,就需要企業的所有行動都圍繞品牌的核心價值來做文章。從企業的CIS、產品的打造、價格設計、廣告傳播、再到終端展示,每一個環節都高度的保持一致。
杜鈺洲還說,中國制造已經是一個品牌了,發達國家是很挑剔的,日本市場不要配額的70%-80%都是中國產品,還使美國的物價指數降了下來,這都說明了它的品質不低。我們現在缺少的是品牌,品牌里缺的不是技術,我們的技術裝備很好,勞動力素質很好,缺的是文化,文化的理解力、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