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10月我國工業用縫紉機出口顯著增長
據海關統計,2007年1~10月我國出口工業用縫紉機206.5萬臺,價值3.9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下同)分別增長14%和41.2%。出口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出口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1~10月,一般貿易出口152.5萬臺,增長18.1%,占出口總量的73.8%;加工貿易出口51萬臺,增長6.6%。
二、主要出口至東盟、中國香港和印度等市場。1~10月,出口東盟37.4萬臺,增長5.2%,占同期出口總量的18.1%;中國香港15萬臺,增長18.8%;印度14.7萬臺,增長2.2倍。對上述3個市場合計出口67.1萬臺,占同期出口總量的32.5%。
三、出口以非自動工業縫紉機為主,自動工業縫紉機出口增長迅速。1~10月,出口非自動縫紉機110.5萬臺,下降8.7%,占出口總量的53.5%;自動工業縫紉機96萬臺,增長59.7%。
通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經形成規模,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價格競爭優勢明顯,深受國際市場青睞。加上國家對縫制設備出口實行全額退稅制度,刺激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盡管2007年以來我國工業縫紉機出口雖然顯著增長,但存在問題值得注意:
一、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升級勢在必行。1~10月,我國工業用縫紉機出口均價僅186.8美元/臺,而同期的進口平均價格為1293美元/臺,相當于同期出口均價的5.9倍,這表明我國縫制機械工業在產品設計、產品質量等方面仍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國內關鍵零附件的配套能力不足。縫紉機針、旋梭是生產縫紉機的關鍵零部件,對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國內生產此類部件的企業較少,大部分仍依賴進口。據統計,1~10月我國進口縫紉機針134.4萬美元,增長1.6倍;進口旋梭415.4萬美元,增長56.3%。
三、出口產品缺少自有專利,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由于國內縫紉機生產企業自主研發新產品的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非常有限,產品簡單模仿國外產品,容易引發知識產權糾紛,2007年初日本縫制工業會就提出我國內地129家企業涉嫌侵犯該國有關知識產權,給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帶來很大影響。
為此,國內企業應盡快建立自主創新的產品研發體系,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專利技術上下功夫,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同時國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行聯合重組,提升行業整體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