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后發制人的戰略布局
福特,世界排名第二的汽車大佬,由于種種原因,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盛宴中,它的席位與其身份形成了強烈反差。但福特對中國市場并沒有氣餒,它重新謀局,后發制人,采取了更積極的市場攻勢。
2004年6月,北京車展,占據國際展覽中心2號館和3號館超過5000平方米強大陣容的福特展位,引起同行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除了北美地區品牌水星,福特旗下其他七大全球品牌福特、林肯、沃爾沃、馬自達、陸虎、捷豹和阿斯頓·馬丁首次齊聚北京,并向全球首次發布了價值300多萬美元的全新??怂垢拍钴?。用福特汽車公司(亞太及非洲地區)執行副總裁舒明凱先生的話說:“福特汽車全球實力的展示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在中國的業務日后能夠與歐洲和北美趨于一致。”由此可見,福特對中國市場何等重視,以及中國市場在福特品牌全球戰略部署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福特的初衷是通過2004北京車展,將其最新的技術、強勁的卡車、最豪華的轎車,以及像嘉年華這樣價適物美的產品呈現給中國,以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了解、喜歡并購買福特的產品。
福特汽車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1903年,當時第一批T型車銷售到中國。1997年底,福特攜手江鈴成功推出Transit全順商用汽車,目前福特還擁有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份。2001年4月25日,福特與長安汽車集團成立了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擁有50%的股份,專業生產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轎車。已于2003年6月16日迎來100周年紀念的福特汽車,在全球擁有33萬余名員工,制造裝配業務遍及30多個國家,產品行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最大的卡車制造商和第二大汽車公司,旗下擁有世界著名的八大汽車品牌,這些品牌中除水星外,都將陸續進入中國市場。福特手中的品牌足以覆蓋中國汽車高中低三個市場,就目前已經在中國市場打開局面的沃爾沃、嘉年華、馬自達、蒙迪歐以及全順等產品來看,福特的“勢力范圍”正在不斷鞏固和擴張。
但是,回顧福特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卻是路途曲折。
戰略延誤,福特錯過市場良機
在世界汽車業巨頭的眼里,能與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汽車王國相匹敵的市場,除了中國以外,今后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截至2003年,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而且專家預計,中國汽車需求量將在2005年超過德國,2020年有望達到1700萬輛,與美國汽車消費市場規模相當。
跨國巨頭們紛紛逐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通用已占據中國轎車市場約12.5%的份額;德國人憑借“一汽”、“上海”南北兩個大眾,現在仍擁有3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豐田先后與“一汽”、“廣汽”建立合資企業,勢頭正猛,目標直指10%的市場份額。而作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商、品牌價值達301億美元的福特,直到2003年才正式進入中國轎車市場,聲音一直被洶涌的車海浪潮所淹沒。戰略的延誤,遲到的步伐,令福特失去先機連連失手。
中國市場戰略的“初戰失手”
20世紀90年代,福特便積極在中國尋找合資合作方,先后與沈陽松遼汽車、東風汽車、湘潭江南奧拓等公司有過接觸,但因文化、理念、體制等多種原因均告失敗。1996年與上海合資生產轎車的投標應該是福特最好的一次機會,當時能與其競爭的只有其美國同胞通用。通用拿出“別克”,福特則拿出“金牛座”,車型的比較其實并無決定性意義,最后,通用開出的16億美元的合資高價,以實際行動的真誠打動了中國政府。據說,當時福特的出價為15億美元。正是這“1億美元”的差距,令福特錯過了領先中國市場的絕好時機。
專業汽車市場的“定位失手”
在被通用“搞掂”之后,福特權衡再三,決定從通用公司的市場“軟肋”入手,于是就有了全順的出現。福特另辟蹊徑專攻專業汽車細分市場。理論上講是聰明的,在當時這也應該說是福特戰略上的自我得意之作。但是,市場不是紙上談兵,當時的中國專用汽車市場需求并不似家用轎車般旺盛,福特既沒有保全專業市場的利潤,又失去了進軍主流家用轎車的一次良機。
家用汽車市場的“先機失手”
2002年被稱為中國的“汽車元年”,轎車產銷突破百萬輛大關,其中合資公司所生產的轎車已成為中國轎車市場的主流。專業汽車的受挫,再加上家用轎車的滾滾“錢流”,迫使福特再次掉頭直奔家用轎車市場,但此時已是2003年了。待福特與長安成功合資,推出嘉年華亮相中國家用轎車市場,已經比通用、大眾等慢了好幾個節拍。福特、嘉年華的問題還在于當時不能有效覆蓋競爭對手的同類車型,導致嘉年華一出現就被淹沒在其他品牌的“狂歡節”中。
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失手”
福特嘉年華的面市,恰逢2003年中國汽車降價風,從經濟型轎車、中高檔轎車以及多功能車,各路品牌相繼變相、隱性降價,其中本田、新雅閣等中高檔品牌的降幅達到四五萬元,這使得嘉年華往下難敵同型車的低價圍攻,往上又不能稱之為中檔車型,進退維谷,競爭對手的直接攻擊,讓福特初試鋒芒便落入尷尬境地。特別是上海通用的價格屠刀最為犀利,其緊追福特,針對嘉年華推出兩款賽歐新車型,并且價格全面下調3000元~4000元。而嘉年華本身8.88萬元~12.78萬元的定價,也令中國家用轎車消費者十分失望。直到嘉年華調整價格后,銷路才開始好轉,但這已是后話。
布局中國,福特四招咸魚翻身
與通用、大眾、豐田等相比,福特在中國的發展軌跡確實相形見絀,正如福特中國副總裁許國禎坦言:“目前福特在華,汽車制造落后大眾17年。”但是,這并未打消福特在中國市場的積極性和布局中國的壯志雄心。福特意識到了差距,開始奮起直追,繼福特嘉年華下線后,中檔轎車蒙迪歐也緊隨上市,接著運動型多功能車陸虎也進入中國。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比爾·福特到中國后,更是許下了10億~15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
比爾·福特信心十足:“不一定誰先來,誰就是最好的。”正是這份源自骨子里的信心和對中國市場遠景的研判,促使福特因應時勢大刀闊斧地展開戰略調整。
桂林整風,強化優勢子品牌
通過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充分調研和對競爭對手的深入分析,2004年2月,在風景優美的山水城市桂林,長安福特隆重推出了2004款全新蒙迪歐轎車,同時宣布這兩款配置的轎車價格分別為20.98萬元和22.98元萬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大家都為這一遠遠低于預想的震撼價驚喜不已,尤其是長安福特的近百家經銷商。2004款蒙迪歐一上市就供不應求,需要排隊半年才能提到車,在短短的兩個月里就銷售了上萬輛,為福特力挽市場狂瀾。
中國汽車已經進入買方市場,除了汽車的質量、性能,最重要的就是品牌競爭。品牌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反映了產品質量、技術、信譽和售后服務,是一個產業價值鏈中最高端和最核心的部分,而福特已做好了“以優勢子品牌帶動全線產品”的戰術準備。比如福特汽車首席集團(PAG)的大量官員親自來到北京車展,看看中國大街上到底跑著什么樣的車,看看經銷商到底需求如何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沃爾沃和馬自達等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人相識,福特品牌旗下產品的良好口碑也已經漸入人心,特別是沃爾沃,今天在中國高端轎車品牌中,沃爾沃的銷售量僅次于奔馳和寶馬。
福特深知,若想在中國市場迅速打開局面,單純憑借嘉年華、蒙迪歐等新產品或是“價格手段”是不夠的,必須整合旗下品牌資源。由于沃爾沃品牌在中國的名氣和高檔形象,如今沃爾沃與福特的宣傳聯系已經變得更緊密、更頻繁了,同時其他優勢子品牌如林肯、陸虎的引進工作也已展開。
鎖定中高端家用轎車市場
以“優勢子品牌”發起市場攻勢,已經為福特的中國市場重新定位埋下了伏筆。PAG四大頂級品牌沃爾沃、陸虎、捷豹、阿斯頓·馬丁此次齊聚北京車展,首席集團副總裁馬克·菲爾德親臨北京督陣,已經用行動宣布,福特將鎖定中高端轎車市場。
從2003年開始,捷豹、陸虎開始全面進軍中國市場。作為中國家用轎車市場的遲到者,福特的“高開”還是做足了文章的。與上海通用相比,福特在進口車業務上就遠遠領先于通用,沃爾沃2003年在中國的銷量達到了2800多輛,而通用的薩博(SAAB)只賣出幾百輛,在高端產品中蓋過了對手,這也成為福特在中國市場的一大突破。盡管沃爾沃在歐洲、北美并不是主流,但在中國由于對安全性能推廣的到位,沃爾沃成為豪華轎車中安全的代名詞,已經為福特取得了在中國高端市場的話語權。
對于中高端消費群,福特主要鎖定為35歲上下、政府機構領導以及大企業的高級主管等,比如推出不久的蒙迪歐2.5V6正是針對這群人,這些人目前的事業尚未達到高峰,在追求更高的成長。
銷售渠道的“分治”與“統合”
由于目前福特國內的合資伙伴和生產基地江鈴福特、南京基地以及重慶長安福特都在長江沿線,為了便于管理,福特中國的銷售部等重要部門要遷移到上海辦公。在今年北京車展期間,福特中國明確表示要整合福特、馬自達、沃爾沃等品牌,實現子品牌中國戰略的協同發展,福特已全面介入國內子品牌和合資公司的銷售等重要環節。
關于銷售網絡的問題,很多人會異口同聲說“整合”或“統一”,這樣從經濟學角度看,的確會節省成本。但是,對于福特而言,銷售網絡的建設不會如此簡單,針對競爭對手的圍逼,福特現階段已將高檔與中檔產品的銷售網絡分開,而不是“一鍋端”。
首先,沃爾沃、美洲豹、阿斯頓·馬丁、陸虎等福特高檔車品牌借用沃爾沃的銷售網絡,并且逐步擴大沃爾沃的網絡覆蓋面。沃爾沃汽車公司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積極拓展業務,公司的銷售網絡如今已遍布全國,并已建立4家經銷商、38家1S、2S和3S銷售中心,這是沃爾沃在中國的優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