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服裝產業從“制造”到“時尚”的跨越
虎門大橋遠景。
虎門有名。歷史上,名在“林則徐虎門銷煙”;現實中,“虎門服裝”威名遠震。讓我們一起走進虎門,傾聽虎門。
繁榮興盛中的遠慮
虎門是興盛的。
虎門的興盛看得見:高樓林立,正在建的地標性建筑高達63層,居東莞市之首,街市鱗次櫛比,車流滾滾,商賈如織;
虎門的興盛數得著:2006年,全鎮各項稅收總額31億元,繼續位居全國鄉鎮前列,居民的存款300億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50:49;
虎門的興盛有比較:2004年和2006年,分列全國“千強鎮”的第一和第二。
虎門人說,虎門有今天,服裝產業居功至偉。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的服裝制造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貼牌加工,幾年下來制衣廠已達500多家,而當時香港的服裝制造業也正在加速向內地轉移。因此,虎門鎮政府把準時代脈搏,把準虎門的角色定位,將服裝制造業確立為支柱產業。
虎門的服裝制造以休閑女裝為主,設計自成一派,市場容量大,影響面廣。在經歷了從仿造到貼牌到創牌、從無名到有名到揚名的艱辛過程后,虎門獲得了“中國女裝名鎮”美名。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連同其他產業如電子產業等的發展,虎門基本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伴隨虎門服裝制造業的發展,服裝批售門店更是遍地開花,為了便于管理,也為了更好地凝聚人氣,1993年鎮政府創建的富民時裝城開張,1080間批售店集于一座商廈,被稱為“中國第一大服裝商場”,引來國內無數同行參觀,模仿。
一個“富民”一年銷售的服裝就達20億元,財富效應不可謂不明顯。于是,突破市場空間,由區域市場逐漸變成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打造“商貿虎門”便成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虎門的順勢之作。
時至今日,虎門鎮已分別形成了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服裝銷售圈和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面料、輔料經營圈。緊貼著這兩個商圈,是數百家酒店,僅五星級酒店就有3家。每天7000輛大巴以及無數的大小汽車載著20多萬客商,在這兩個商圈進進出出。不同膚色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有的來訂貨、出貨,有的來展示、發布服裝新品。幾經升級,虎門的幾十個商城已從單一的交易場所提升為融信息交流、貿易洽談、流行趨勢發布、品牌匯集的綜合性大平臺。
在虎門服裝制造業發展進程中,有兩件事情影響深遠: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的創辦和“虎門杯”服裝設計大獎賽的設立。
1996年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創辦時創造了兩個紀錄:我國第一個以鎮一級開辦的展會和我國第一個服裝交易會。10余年下來,小展覽變成了大展會。于11月16日開幕的第十二屆虎門服交會展位達10000多個,參展客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會為虎門服裝制造和貿易的發展立下了大功,以至于虎門鎮副鎮長潘繼軍說,“虎門服裝交易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2000年創設的“虎門杯”國際青年設計(女裝)大獎賽一年一屆,同樣越辦越紅火。第七屆,有23個國家和地區2918名選手報名參加,參賽人數之多,參加國家和地區之廣,居國內同類大賽之首,已成為權威的國際服裝賽事之一。“虎門杯”的舉辦,提高了虎門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虎門服裝設計水平的提高、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搖籃。
但就是在這樣一片繁榮興盛中,第十二屆虎門服交會新聞發布明明白白打出“突圍”的主題詞。
為此,記者采訪了虎門鎮黨委書記鐘淦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鐘淦泉開門見山地說,“虎門西有廣州,東有深圳,夾在兩個龍頭城市之間,服裝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先行一步。我們一直有憂患,有創新,不然早就陷入困境。今后我們干什么,怎么干?虎門現有人口和外來人口再加上每天在這兒流動進出的人口有70萬,人口壓力很大。綜觀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我們悟出,經濟是循環的,流動的。制造業總是向著成本洼地流動。虎門的服裝制造業遲早會受到制約,乃至慢慢轉移。我們要居安思危,提前從戰略上考慮。”
在記者聽來,虎門鎮政府考慮的,當是我國沿海眾多以制造業作為支撐的專業鎮普遍面臨的問題。
布局“時尚虎門”
虎門人果斷地亮出了“時尚虎門”這一底牌。
過去虎門利用比較優勢,錯位發展,完成了農村工業化,又大力發展商業貿易。眼下,乘東莞市乃至全國城市升級轉型,借著強大的服裝產業集聚效應,為自己設一個更高、更內在、更有擴展力的目標,也在情理之中。但要打造“時尚虎門”,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虎門的決策層發現,今天的時尚之都巴黎、米蘭過去也曾是服裝制造基地。“當然,我們沒法跟它們比,但我們要有這樣的發展意識。服裝產業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我們要抓住‘時尚’做文章,即使將來‘制造’轉出去了,但服裝的‘魂’要永遠留下來,而這個‘魂’就是‘時尚’。”鐘淦泉說,“城市有了魂,朝氣蓬勃,百業興旺。”
“時尚”一詞內涵飄渺,但是務實的虎門人對“時尚”有著這樣美好而具體的設想:虎門服裝產業能在高端擁有競爭力和話語權。這個高端就是設計、展示、發布乃至總部經濟等。可見,“時尚虎門”是“服裝專業鎮虎門”的深度延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