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企業成長需要“逆向思維”
中國企業在困境中難以成長,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非常僵化
目前,面對越來越多涌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和愈發激烈的國際競爭,守住陣地和走出國門,對中國企業來說,似乎都是非常困難的。中國企業正處于一個成長的困境。
對于中國服裝企業來說,怎樣才能在未來繼續成長,成為了一個問題。有企業認為,下一步的成長在于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但就目前來看,真正達到跨國企業標準的中國企業幾乎沒有。
很多企業認為,中國服裝企業的優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和極強的制造能力,但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貼上國外品牌就能完成企業下一步的成長嗎?
今年,瑞典的H&M和西班牙的ZARA分別在上海淮海路和南京西路開設店鋪,這是兩家國際品牌的時裝店,然而它們的產品價格卻并不十分高昂,幾十元到幾百元都有,甚至比我們的國產品牌還便宜。直到目睹這兩個品牌之后,我們的企業才發現“廉價勞動力”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ZARA和H&M,每年推出兩千款衣服,一個星期店內商品更新一次,這就是為什么兩家店鋪營業的時候,消費者都去搶購衣服。當它們進入中國的時候,應該可以給我們的服裝企業家當頭棒喝。我們會發現,過去的思維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思想不解放,談成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幾乎轟然倒地。之后,公司啟用了一位來自英國的首席執行官。公司表示,索尼不缺資金、不缺技術、不缺人才,而缺少的就是“解放思想”,“日本文化的僵化思維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而中國企業是什么樣的思維呢?
根據對中國市場的調查,中國的手機市場高端手機占18%,中端手機占68%,低端手機占14%,也就是說,中低端手機占有率高達82%。按照中國企業的思維,如果要切入手機市場,一定會選擇82%的市場,因為這塊市場最大、最有潛力、最具有成長性,這種思維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企業都生產中低端產品,全部擁擠在這一塊市場上。
和日本文化一樣,我們中華文化也存在僵化思維,而這種思維在企業能否健康成長中卻扮演了重要角色。企業要具備成長性發展,必須放棄僵化的思維。
其實包括服裝業在內的很多行業,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傳統產業、產品同質性高、技術壁壘不高。這就要求企業要利用品牌戰略和技術創新來突破這個困境。
在我國,江浙兩省集中了相當數量的優秀紡織服裝企業,這些企業不但基本實現了資本化、電子化、科技化,成為現代化企業,而且也把品牌戰略作為企業成長的指導思想。然而,卻沒有一家企業的產品可以像H&M和ZARA一樣,席卷這個區域甚至是全國最重要的城市。
事實上,在這些品牌進入中國之前,很少有人聽說過它們,甚至西班牙的紡織業還要比中國落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ZARA在中國一炮走紅?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中國服裝業的其他領域。